-
-
李兰娜 副主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小儿内科
母乳性黄疸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病理性黄疸,其发生原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主要与胆红素代谢相关,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胆红素生成过多:新生儿出生后,随着自主呼吸的建立,血氧分压升高,红细胞破坏增加,胆红素生成过多。另外,新生儿的肝脏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处理胆红素的能力有限,使得血中未结合胆红素水平升高。
2.母乳中含有孕二醇激素:该物质可抑制新生儿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力,使血液中的胆红素不能及时进行代谢和排泄,从而导致血中未结合胆红素水平升高。该物质还可竞争结合胆红素的白蛋白结合位点,使血液中游离胆红素水平升高。
母乳性黄疸的发生机制较为复杂,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母乳性黄疸的患儿一般情况良好,生长发育正常,因此不需要进行特殊治疗。如果患儿黄疸程度较重,可以暂停母乳喂养2~3天,待黄疸消退后再继续母乳喂养。
-
-
母乳性黄疸检查
母乳性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生理性黄疸,通常在出生后3-5天开始出现,7-10天达到高峰,然后逐渐消退。母乳性黄疸的检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临床表现:医生会观察新生儿的皮肤和眼睛是否出现黄色,以... 详细»
-
-
生理性黄疸还是母乳性黄疸
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现象,通常在出生后几天内出现。它是由于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导致皮肤和眼睛发黄。在大多数情况下,黄疸是生理性的,会在几周内自然消退。然而,有时黄疸可能与母乳喂养有关,被称为母乳性黄疸。生... 详细»
-
-
黄疸母乳性要停母乳吗
在大多数情况下,轻度黄疸不需要停止母乳喂养;而中度或重度黄疸则可能需要暂停母乳喂养一段时间,并密切观察黄疸变化。如果婴儿的黄疸程度较轻,且总胆红素水平低于15mg/dl,一般不需要停止母乳喂养。在这种...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