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燕郴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血液科
溶血环是指在细菌培养过程中,细菌产生的溶血素作用于红细胞,使其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从而在菌落周围形成的透明环。不同类型的细菌产生的溶血素不同,因此溶血环的特点也不同,主要区别如下:
1.α溶血:菌落周围出现草绿色溶血环,红细胞不完全溶解。常见于肺炎链球菌等细菌。
2.β溶血:菌落周围出现完全透明的溶血环,红细胞完全溶解。常见于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细菌。
3.γ溶血:菌落周围无溶血现象,红细胞不溶解。常见于大肠埃希菌等细菌。
溶血环的类型可以帮助医生初步判断细菌的种类,从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但需要注意的是,溶血环的类型并不是绝对的,有些细菌可能会产生多种溶血素,或者在不同的培养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溶血环类型。因此,在临床诊断中,还需要结合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和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
-
-
孕期溶血检查
孕期的溶血检查一般是在怀孕24周到28周之间进行,并且新生儿的溶血检查并不是所有的孕妇都需要做,主要是针对孕妇是什么血型,如果孕妇是RH阴性血,或者是O型血,丈夫不是RH阴性血,或者不是O型血的话,就... 详细»
-
-
溶血的治疗
溶血是指红细胞在体外或体内遭到破坏,导致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释放到血浆中,造成溶血反应的一种现象。对于溶血的治疗,首先需要明确溶血的原因。如果是由于免疫性因素引起的溶血,通常需要进行免疫抑制治疗,如使用... 详细»
-
-
血管外溶血和血管内溶血的区别
血管外溶血和血管内溶血是两种溶血现象,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发生的位置和引起的原因。首先,血管外溶血是指红细胞在血管外发生破裂,导致溶血现象。这可能是由于红细胞受到机械性损伤,比如外力的撞击或挤压引起。另...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