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导航

您的位置:首页 > 内科 > 心血管内科

休假遇溺水孩童 护士钟伟奇15分钟CPR书写“生命答卷”

2025年8月28日傍晚,梅州市五华县水寨镇碧桂园凤凰城小区的泳池边,一场与死神的赛跑悄然上演。当一名6岁女童溺水昏迷、围观者束手无策时,休假回家探亲的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五科护理师钟伟奇挺身而出,跪地15分钟实施心肺复苏,用专业与坚守为生命赢得转机。时隔一个多月,女童家长辗转千里寻到恩人,一幅“医者仁心大爱无疆”的锦旗,不仅见证了一场跨越生死的救援,更映照出一名普通医护人员“救死扶伤”的本能与担当。

泳池边的“生死15分钟”:休假护士化身“生命守护者”

2025年8月28日,是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五科结构性心脏病科护理师钟伟奇难得的休息日。带着5岁的女儿回到梅州五华县老家看望父母的他,傍晚时分带着女儿到小区泳池放松。“当时刚陪孩子玩了一会儿,就听到泳池边有人喊‘救命’。”钟伟奇循声望去,只见一名6-7岁的小女孩被人从水中打捞上岸,瘫软在地,周围已围了十余人,却无人敢上前施救。

“口唇紫绀、口吐白沫,这是窒息缺氧的典型症状!”多年的临床经验让钟伟奇瞬间警觉。他冲上前拨开人群,跪地俯身检查:“孩子没呼吸了!摸不到脉搏!”话音未落,他立即将女童平放,清除口鼻异物,双手交叠置于胸骨中下段,开始胸外心脏按压。“按压深度5厘米,频率100-120次/分钟”——平日里在科室训练的标准动作,此刻成为他与死神竞速的“武器”。

“谁有手机?快打120!说清楚小区地址!”按压间隙,钟伟奇高声指挥围观者,声音因专注而沙哑。身旁5岁的女儿紧紧拉着他的衣角,眼神里带着一丝害怕,他却顾不上安抚,目光始终紧盯女童的面部反应。一下、两下、三下……汗水顺着他的额角滑落,浸湿了T恤,膝盖在粗糙的地面上硌得生疼,但他的双手始终稳定有力。15分钟,900次胸外按压,在急救车呼啸而至的鸣笛声中,他才将孩子小心交接到急救人员手中,轻声交代:“持续监测生命体征,刚按压时有微弱自主呼吸……”

转身即忘的“平凡善举”:“救人是本能,没想过要回报”

“当时就想着孩子能挺过来就好。”钟伟奇说,急救人员接手后,他抱着女儿默默离开了现场。因不认识溺水女童,也未留下任何联系方式,他甚至没问孩子的名字,只当是“做了件该做的事”。回到广州后,他继续投入到紧张的临床工作中,那段泳池边的经历,渐渐被繁忙的工作覆盖,成了他记忆里“模糊却安心”的片段。

直到10月8日,国庆假期最后一天,正在CCU工作的钟伟奇接到一个陌生电话。“请问是钟伟奇护士吗?我是您在梅州救了我女儿的家人。”电话那头,家长的声音哽咽着,断断续续讲述了孩子的情况:经过ICU抢救和后续治疗,女童已脱离危险,即将康复出院。原来,家长为了寻找恩人,先是通过小区物业调取监控,模糊看到钟伟奇带女儿离开时的身影,又辗转联系到钟伟奇父母所在的社区,才终于拿到了他的联系方式。

“真的太感谢您了!当时周围那么多人,只有您敢上前……医生说,要是再晚5分钟,孩子就救不回来了!”电话里,家长反复说着“救命之恩”,并提出要带着孩子当面致谢,被钟伟奇婉拒了:“都是应该做的,孩子没事就好,不用特地感谢。”直到家长坚持要送一面锦旗到医院,他才无奈“妥协”:“那别写名字,就写‘医者仁心’吧。”

锦旗背后的“医护底色”:从白大褂到便服,“仁心”从未褪色

10月9日,一面印着“危难之际伸援手,仁心义举暖人间”的锦旗送到了钟伟奇在梅州的父母家中。红色的锦缎上,金色的字迹熠熠生辉,不仅是对钟伟奇个人的褒奖,更映照出无数医护人员“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职业信仰。

“钟伟奇平时在科室是一位‘热心肠’的骨干,他技术扎实,对患者特别有耐心。”科室护士长评价道,无论是深夜抢救还是日常护理,他总能用沉稳的专业和温暖的态度安抚患者。而在钟伟奇看来,白大褂是责任,脱下白大褂,这份责任依然在:“我们学医的,看到生命危险,不可能袖手旁观。这不是‘高尚’,是刻在骨子里的本能。”

从泳池边跪地施救的“无名英雄”,到心血管内科守护心脏的“白衣卫士”,钟伟奇用15分钟的坚持,诠释了“医者仁心”的真谛——它无关场景,无关身份,只关乎一颗对生命敬畏、对责任坚守的赤诚之心。正如那面锦旗所书,当专业素养化为挺身而出的勇气,当职业本能成为不求回报的善举,平凡的瞬间,便有了照亮人心的力量。

(通讯员:张蓝溪、郝黎)

医联媒体特约专家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