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熟悉的血液是红色的,这是因为血液中含有血红蛋白(含铁元素),与氧气结合后呈现鲜红色,缺氧时呈暗红色。但如果身体出现异常,血液颜色也可能发生改变!
🔵 蓝紫色(紫绀)——缺氧的警示!
当血液中缺氧血红蛋白过多时,比如出现严重肺炎、哮喘、心肺疾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原反应,皮肤和黏膜下的血管会呈现蓝紫色,医学上称为紫绀(发绀)。
⚠️注意:静脉血看起来偏蓝紫色,其实是光线被皮肤散射后的视觉效果,实际仍是暗红色。
⚪ 乳白色/粉红色——血液里混进"脂肪"
抽血时如果发现血液像牛奶或草莓奶昔一样浑浊,可能是乳糜血,见于严重的高脂血症,因为血液中甘油三酯严重超标。长期如此会增加胰腺炎、动脉硬化风险!
⚫ 黑色/棕褐色——寄生虫作祟
严重疟疾时,寄生虫破坏红细胞,血液可能呈深褐色甚至黑色。
🟢 绿色——极其罕见,金属中毒或特殊细菌感染
磺胺类药物中毒或铜代谢异常(威尔逊病)可能导致血液偏绿。某些细菌(如绿脓杆菌)感染时,脓液混合血液可能呈现绿色。
人类血液变色通常是疾病的信号!血液颜色异常通常伴随其他症状(如呼吸困难、胸痛等),需结合化验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