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自己有肠道息肉出现,应该立即就诊,明确息肉数量、大小、性质,如对人体有害,及时治疗,一般通过手术的方式切除病灶,才能永绝后患,否则长时间慢性炎症刺激让局部黏膜增生肥厚,有隆起样病变不断发展,有可能癌变。虽说大部分是良性的,但依然有部分息肉会转变成恶性肿瘤。
身体出现肠息肉,在排便过程中会有哪些变化呢?
1、出现粘液便
肠道出现息肉,分为多种类型,发病期间身体有症状,可以发现排出的粪便通常有粘液。保持健康的人消化系统功能良好,肠道保持健康,每天饮食获取食物可以被人体正常消化,营养及时吸收,排便规律之外排出的粪便为长条状,黄褐色,粪便表面光滑,不会出现粘液。
但由于息肉的形成,炎症发展,会有粘液分泌出来,从而附着在粪便表面,可以发现患者偶尔腹泻,还会有腹痛症状,腹泻的程度不严重,但所排出来的粪便经常有粘液,这是疾病的特征。
2、便血
肠息肉入侵,病情严重时会带来便血这种情况,在上厕所时可以察觉到异样,便血的量比较少,间歇反复发作,可能覆盖在粪便的表面,常见情况是排出来的粪便表面有鲜红色的血液,需跟痔疮进行区分。
如果息肉生长的位置靠近肛门口,在排便过程中粪便挤压给息肉表面粘膜带来损伤,可能会粘膜受损出血,流失的血液就和粪便附着在一起。还有的人排便后滴血,这些都是肠息肉排便会有的异常变化,容易跟普通的痔疮混淆,不明原因最好及时检查。
是否需要手术切除息肉?
在确诊肠息肉后有没有必要手术切除,要根据实际情况去考虑。如果息肉发展期间出现各种不良症状,例如腹痛、腹泻、便血、身体消瘦、贫血,说明疾病给健康构成威胁,这种情况应该尽早手术,通过手术切除息肉来控制病情,才能减少伤害,身体逐渐恢复,肠息肉所带来的影响才能减轻。
另外,根据息肉的大小、数量以及性质去判断,如果息肉体积较大,发展速度快,说明有性质改变的风险,就算刚开始是良性息肉,也可能转变为肠癌,应该尽早手术减少风险,多方面考虑。
根据上述内容分析可以得知,在肠息肉形成后健康受到威胁,排便时通常会有以上两种变化,经常便血或者大便粘液分泌量多,都要警惕该疾病,发现病情后足够重视,选择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才能让肠息肉影响减轻。
-
-
肠息肉的治疗方式
肠息肉的治疗主要通过内镜下息肉摘除手术治疗为主,如果内镜下不能完全切除可考虑腹腔镜下切除,在手术前需根据息肉的大小、形态和病理性质去决定治疗的具体方案,如高频电切除、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详细»
-
-
治疗肠息肉的方法
随着现在医学不断的完善,绝大多数的结肠息肉均可以在电子结肠镜下进行局部微创处理。如果是肠道息肉相对较小的,可以考虑局部的灼烧,如果是比较大的肠道息肉可以进行圈套、切除。还要对病变进行病理诊断,若病理诊... 详细»
-
-
肠息肉如何治疗
肠息肉指的是肠黏膜表面有异常生长突起的组织,主要以直肠息肉和结肠息肉为主,息肉的主要类型分别是腺瘤性和炎症性,在没有经过详细检查确定病理性质的,统称为息肉,一般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愈后息肉可自行消失,而...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