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导航

您的位置:首页 > 营养科

冲上热搜!吃米VS吃面,关键不在选啥,而在怎么吃

“南方米,北方面,一碗盛满千年俗”

米与面,早已不只是一餐一饭

更是南北风俗中不可或缺的温情符号

近日,#长期吃面vs长期吃米# 话题冲上热搜

评论区秒变“主食江湖”

“米派”与“面派”争论不休

实则,从临床营养学的角度来看

“长期只吃米”或“长期只吃面”

其实都非理想选择

真正的关键,不在于“选哪个”

而在于“怎么搭”——

如何通过科学搭配,弥补单一主食的营养短板

构建均衡全面的膳食模式,才是健康之道

大米和面粉,营养价值大不同?

我们首先需要明确,这里讨论的是中国人最主要的主食来源,精制白米和白面粉。

中山六院临床营养科张丽娜主治医师强调,无论是长期吃米还是长期吃面,如果只吃精制版本,都会面临共同的营养问题:

(1)营养素密度低:提供的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非常有限。

(2)高血糖负荷:不利于血糖控制,增加肥胖和2型糖尿病风险。

(3)饱腹感差:容易吃多,导致总能量摄入超标。

健康升级

从“单一主食”到“健康餐盘”

无论您偏爱米还是面,都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核心原则,轻松实现主食的营养升级。

原则一:主食“粗粮化”

这是最重要的一步,旨在增加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显著降低餐后血糖反应,饱腹感更强。

对于“吃米”者:

制作杂粮饭/豆饭:在白米中混入至少三分之一(推荐一半)的粗杂粮,例如:全谷物:糙米、燕麦米、藜麦、小米、黑米、紫米

杂豆类:红豆、绿豆、鹰嘴豆、芸豆

对于“吃面”者:

建议选择全谷物面条,将部分或全部白面条替换为全麦面条或者杂粮面条,例如荞麦面、燕麦面、藜麦面、绿豆面条等。

原则二:餐盘“半壁江山”留给蔬菜

确保每一餐都有大量的非淀粉类蔬菜,占据餐盘的一半,其中深色蔬菜(如菠菜、西兰花、胡萝卜)应占蔬菜总量的一半以上。

蔬菜在餐盘中扮演着多重重要角色:它们热量低、体积大,能有效填充胃容量,从而帮助控制总热量摄入;同时,它们富含维生素C、钾、镁等微量营养素和抗氧化剂,能够有效弥补精制主食中的营养不足;此外,蔬菜中丰富的膳食纤维还能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速度,进一步帮助平稳餐后血糖。

原则三:保证优质蛋白质摄入

建议每餐搭配约一个手掌大小的优质蛋白食物。这样做主要有三大好处:第一,增强饱腹感,蛋白质是三大营养素中最能带来持久饱腹感的;第二,维持肌肉健康,对运动人群和老年人尤为重要;第三,实现蛋白质互补,弥补米面等谷物中赖氨酸的不足,提升蛋白质整体利用率。

优质的蛋白质来源丰富多样,可以轮换搭配,让餐食既丰富又营养。

动物蛋白:鱼、虾、鸡胸肉、瘦肉、鸡蛋、奶制品等;

植物蛋白:豆腐、豆干、腐竹、纳豆等。

原则四:搭配健康脂肪

建议使用健康的烹饪用油,并适量吃一些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这样做不仅能提供人体必需的脂肪酸,促进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吸收,还能增强菜肴风味、延长饱腹感。

日常优质的脂肪来源包括:

烹饪用油:橄榄油、菜籽油、山茶油

天然食物:坚果(如核桃、杏仁)、种子(如亚麻籽、奇亚籽)和牛油果

重要知识点都记住了吗?我们再来梳理一遍核心要点:

*健康饮食不在于纠结“米好”还是“面好”,而在于如何巧妙搭配。最推荐的做法是米面交替,并主动加入粗粮和杂豆,轻松实现食物多样化。

*日常用餐时,请牢记一个简单的视觉指南,“½蔬菜 + ¼优质蛋白 + ¼优质主食”黄金餐盘法则。

*烹饪方式上,优先选择蒸、煮、快炒、凉拌,减少油炸和红烧,有效控制油、盐、糖的摄入。

*此外,别忘了根据自身需求灵活调整。例如,血糖管理者需严格掌控主食总量与升糖指数;而健身人群则可适当提高蛋白质比例。

长期坚持这样的均衡模式

不仅能全面满足营养需求

更是预防慢性病、奠基健康的坚实一步

快一起行动吧~

(通讯员:刘山青、陈子滢、张源泉)

(文中所有图片为医院所提供)

医联媒体特约专家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