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科呼吸专科 沈海广 副主任医师
指导: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科呼吸专科 林英 主任医师
当孩子含着糖果奔跑、边哭闹边吃坚果时,你是否意识到,一场可能危及生命的“呼吸危机”正在悄然靠近?
据《中国儿童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数据显示,3岁以下儿童是气道异物高发人群,花生、瓜子、果冻等常见食物,甚至纽扣、电池等小物件,都可能成为“隐形杀手”。更令人揪心的是,有些家属因误判病情、延误急救,让孩子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这篇科普将用最易懂的语言,帮你避开认知误区,掌握能救命的关键知识。
别被“常识”骗了,这些误区正在害孩子!
误区一:“孩子噎到,赶紧拍后背催吐”
真相:盲目拍背可能让异物卡得更紧!
若异物卡在气管狭窄处,用力拍打后背会使异物向下移动,可能完全堵塞气道,导致孩子瞬间窒息。正确做法是先判断异物位置——若孩子能咳嗽,应鼓励其自主咳嗽(咳嗽产生的气流是天然的“排异工具”);若咳嗽无力或无法发声,再用海姆立克急救法。
误区二:“当时没呛咳,就不用去医院”
真相:“隐性异物”更危险!
有些小颗粒异物(如小米粒、碎花生)可能不会立即引发剧烈呛咳,而是悄悄卡在支气管内。孩子可能仅表现为“偶尔咳嗽”“反复感冒”“肺炎老不好”,家长易误以为是普通呼吸道疾病。只要怀疑孩子吸入异物,即使没有明显症状,也需在24小时内到医院做胸部CT或支气管镜检查。
误区三:“果冻、葡萄切小块就安全”
真相:圆形、滑腻的食物仍是高风险!
即使将果冻切成1厘米小块,孩子吞咽时也可能因哭闹、跑动导致食物滑入气管;葡萄、圣女果等水果,即使去皮去籽,其直径仍可能与儿童气管直径(约0.5-1厘米)相近,一旦吸入,极易堵塞气道。
给3岁以下儿童喂食时,应将食物处理成“碎末状”(如将葡萄压成泥),且喂食时必须保持孩子“坐姿”,避免边吃边玩、边吃边哭。
气道异物急救这样做:海姆立克急救法
当孩子出现以下症状时,需立即判断为“气道异物梗阻”:①突然剧烈咳嗽、喘息,声音嘶哑;②呼吸困难,嘴唇、面色发紫;③无法说话、无法咳嗽,双手掐住脖子(典型的“窒息求救姿势”)。此时,每一秒都关乎生命,家长需立即采取海姆立克急救法。
1、1岁以下婴儿:“拍背、压胸法”
第一步:将婴儿趴在家长手臂上,头部低于躯干,用手掌根部在婴儿肩胛骨之间拍打5次(力度适中,以能排出异物为宜)。
第二步:若异物未排出,将婴儿翻转,面部朝上,用食指和中指在婴儿两乳头连线中点按压5次。直到异物排出。
2、1岁以上儿童:“上腹部拍挤法”
第一步:家长站立在孩子身后,双腿分开,让孩子坐在家长腿上,双手臂环抱孩子腰部,让孩子身体前倾。
第二步:一手握拳,将拇指顶住孩子肚脐与剑突之间的腹部(避免按压肋骨和肚脐);另一手抓住握拳手,快速用力向后上方挤压孩子腹部,直到异物排出。
重要提醒:急救过程中,若异物排出,需及时观察孩子呼吸情况。即使孩子恢复呼吸,也建议到医院检查,确认是否有异物残留;若急救1分钟后异物仍未排出,且孩子已失去意识,需在等待120期间持续进行心肺复苏,切勿因慌乱放弃。
(通讯员:王舒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