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陈向东 主任医师 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肾内科
慢性肾炎是一种肾脏慢性炎症性疾病,患者在临床上常出现尿蛋白增多的现象。以下是原因分析和处理方式建议。
一、原因:
1. 肾小球滤过膜受损:慢性肾炎时,肾小球滤过膜的结构和功能会发生改变,导致蛋白质滤过增加,从而出现尿蛋白增多。
2. 肾小管重吸收功能丧失:当肾小管功能受损时,无法有效重吸收蛋白质,导致尿蛋白增加。
二、处理方式:
1. 控制原发病:有些慢性肾炎患者是由于其他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糖尿病等引起的,治疗原发病可以有效控制尿蛋白的增加。
2. 控制饮食:限制盐分和蛋白质摄入可以减轻肾脏的负担,减少尿蛋白的产生。
3. 抗炎治疗:慢性肾炎患者可能需要使用抗炎药物,例如糖皮质激素泼尼松、甲泼尼龙,免疫抑制剂如他克莫司、硫唑嘌呤来控制炎症反应。
4. 肾保护治疗:采取一些肾保护措施,如使用血压控制药物,维持血压在正常范围内;使用ACEI或ARBS抑制血纤维蛋白生成,减少肾小球硬化。
总之,慢性肾炎的尿蛋白增高是肾小球滤过膜受损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丧失的结果,治疗方法可以通过控制原发病、饮食调整、抗炎治疗、肾保护治疗等手段来减少尿蛋白的产生并保护肾功能。
-
-
慢性肾炎iga肾炎
慢性肾炎是指肾小球慢性炎症导致的一种肾脏疾病,它通常是由于肾小球免疫球蛋白A的沉积引起的,因此也被称为IgA肾炎。IgA肾炎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据研究,IgA肾炎可... 详细»
-
-
慢性肾炎是什么
慢性肾炎是指慢性肾小球肾炎或慢性肾间质性肾炎导致的肾脏疾病,其特点是肾小球和肾间质的慢性炎症和损伤。病因包括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等。症状一般在疾病早期不明显,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能出现尿量减...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