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以为只是普通胃痛,没想到竟揪出胃癌,更没想到还能保住一部分胃!”在南方医院增城院区普外科病房里,刚做完单孔腹腔镜微创胃切除手术的蔡女士(化名)抚摸着仅约5.0厘米的创口,感慨万千。
隐匿的警报:从胃痛到胃癌的确诊之路
三个月前,蔡女士开始出现间断性上腹隐痛,起初以为是普通胃炎,辗转多家医院治疗却未见好转。当CT报告单上出现“胃体上部占位性病变”的描述时,这个普通的腹痛警报骤然升级为肿瘤预警。更令人揪心的是,因为肿瘤靠近贲门,多家医院的诊治意见是全胃切除术——这意味着失去整个胃,术后需要像仓鼠一样少食多餐,并且可能出现反流性食管炎、消化不良、腹泻等并发症,导致长期的营养不良,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破局时刻:单孔腹腔镜技术点燃“胃”来希望
当蔡女士慕名来到南方医院增城院区普通外科就诊时,转机出现了——该科张策主任团队经过超声内镜评估,初步判断为胃腺癌,认为肿瘤虽位于胃体上部,但存在保留部分胃组织的可能,决定采用“单孔腹腔镜近端胃切除+残胃食管吻合术”。
南方医院增城院区普通外科主任张策表示,“这个手术如同方寸之间的精雕艺术,需要在直径5厘米的单孔通道内,完成胃和系膜大部切除、淋巴结清扫、食管胃吻合三大任务。”最终,在3D腹腔镜立体视觉的引导下,主刀医生张策主任如同鼻烟壶内画大师,在手术团队的密切配合下,在狭小的空间内实现了复杂的手术操作,手术顺利完成。
术后康复加速度:微创技术实现精准治疗 帮助患者更好恢复
术后6小时蔡女士即可下床活动,12小时即拔除胃管,可经口饮水,并逐步恢复饮食,出院时已能正常进食半流质食物。
“保留部分胃功能对患者生活质量至关重要,微创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精准外科治疗的手段。”张策主任表示,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单孔腹腔镜技术使术后疼痛评分降低70%,术后恢复更快,住院时间缩短40%。
术后病理报告显示为胃腺癌(T2N1M0,Ⅱ期),印证了张策主任术前的判断。他提醒:胃癌早期症状不容忽视,及时的筛查和治疗能显著提高治愈率。40岁以上人群若出现上腹隐痛、早饱感、食欲减退、消化不良、不明原因消瘦等症状,应及时进行胃镜检查。早期胃癌五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规范化的筛查和治疗是关键。
(通讯员:刘进娣、朱雪萍、黄芬;图片又医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