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导航

您的位置:首页 > 外科 > 肝胆胰外科

“救急”“除根”两手抓,破解藏在胆结石背后的凶险疾病——胆源性胰腺炎

指导专家: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胆胰外科 李文滨 教授

82岁高龄老人何奶奶因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由当地市级医院转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接受治疗。逸仙重症胰腺炎多学科诊治中心启动应急机制,多学科快速集结、精准出手,何奶奶转危为安。专家提醒,胆源性胰腺炎是急性胰腺炎的常见类型,老年人是高危人群,“救急”“除根”两手抓是治疗的核心策略。

腹痛进展竟成凶险重症

4天前,何奶奶出现了上腹疼痛的症状,家人急忙将她送往当地市级医院,经初步诊断,何奶奶患上了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由于何奶奶同时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复杂基础疾病,胰腺炎病情难以控制,并有进展为重症急性胰腺炎的风险。于是,在地方医院的建议下,何奶奶转诊至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医院逸仙重症胰腺炎多学科诊疗中心接到情况后,迅速启动应急机制,胆胰外科李文滨教授团队对何奶奶的病情进行了全面评估,并将她收治到胆胰外科。住院后,团队为何奶奶完善了相关检查,并给予对症支持治疗。胆胰外科、消化内科、重症医学科、放射科、超声科等多学科专家集结开展会诊,紧密配合、积极开展干预治疗。目前,何奶奶的病情已经稳定,在逸仙重症胰腺炎多学科诊疗团队的精心治疗下转危为安。

藏在胆结石后的致命杀手

胆源性胰腺炎是急性胰腺炎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在所有急性胰腺炎病例中,占比达到 40%-70%。它主要是由胆道系统疾病引发的,比如胆囊结石、胆管结石等。当胆囊或胆管里的结石脱落,就会堵塞胰管与胆管的共同开口处。这一堵塞会导致胰液排泄受阻、胰酶异常激活,最终引发胰腺组织出现“自我消化”,造成反复且持续的炎症,严重时甚至会造成胰腺坏死。胆结石患者、经常吃高脂食物的人、肥胖人群以及女性(雌激素会促进胆固醇结石的形成),都是胆源性胰腺炎的高危人群。

而急性胰腺炎一旦进展为重症,病情就会变得十分凶险,死亡率可高达 20% 甚至更高,会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及严重的代谢紊乱。它很容易继发胰腺坏死、感染、腹腔大出血、腹腔间隔室综合征等致命性的并发症。这类患者需要在重症监护室(ICU)接受支持治疗,病程长,治疗费用高,预后效果也较差。

老年人是胆源性胰腺炎高发群体

专家特别提醒,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胆道蠕动功能变弱,更容易患上胆结石,因此是胆源性胰腺炎的高发群体。而且,老年人的痛觉敏感度较低,症状可能不典型,有时候会把腹痛误以为是 “胃病”,从而耽误了治疗。因此,家中老人若有胆道结石病史,建议常备既往就医资料(尤其是影像报告)。一旦发生腹痛,立即就医,早诊断、早干预是防止轻症胰腺炎恶化为重症的关键。

部分高龄患者和家属可能会因为担心手术风险而拒绝外科治疗。但如果患者合并有胆道结石(胆囊或胆管结石),结石很容易移位,进而堵塞胰管开口,这是导致急性胰腺炎反复发作的重要危险因素。反复的炎症不仅会让患者更加痛苦,还可能发展成慢性胰腺炎,甚至增加胰腺癌变的风险。因此要充分信任医生、积极与医生沟通,在专业评估的基础上权衡利弊,为患者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多学科评估破解胰腺炎难题

据介绍,逸仙重症胰腺炎多学科诊治中心自2021年成立,设立初衷即为各类急重症胰腺炎患者(涵盖胆源性、酒精性、脂源性等多病因类型)提供科学、系统、高效的治疗,为华南地区急性重症胰腺炎的诊疗困难、诊治“瓶颈”现状发挥“灯塔”作用。同时也致力于将逸仙诊疗模式铺盖、传递至各下级医院,全面提升华南地区重症胰腺炎诊治水平。

目前,中心已与多家国内权威医疗机构的胰腺疾病多学科诊治中心积极开展交流合作,搭建胰腺疾病诊治的沟通、合作平台,通过不同胰腺中心的合作交流,携手共进,不断优化、精简诊疗模式,为不同地域的胰腺疾病患者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科学的诊疗服务。

逸仙重症胰腺中心多学科会诊现场

【指导专家】

李文滨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胆胰外科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现任医院普通外科副主任、逸仙重症胰腺炎多学科诊治中心执行主任

专业特长:在肝癌、胆囊癌、胰腺癌的综合治疗,肝胆胰外科疾病腹腔镜和机器人手术方面有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并特别专注于重症胰腺炎的多学科诊治。

社会任职:中国医师协会医学机器人委员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肝血管病分会常委、华南机器人肝胆胰外科联盟副组长、广东省研究型医院学会肝胆胰外科专委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器官医学与技术学会胰腺数字医学与微创技术专委会主任委员等。

学术成就:专注于胆囊癌及肝胆胰肿瘤相关基础研究,近年主持国家级及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发明专利2项,编写著作3部。

门诊安排: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北院区(周一下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南院区(周二下午、周五上午)

(通讯员:黄睿、贺兴、刘文琴;图片由医院提供)

医联媒体特约专家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