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专家: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急诊科副主任 杨正飞 教授
63岁患者韩女士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急诊科就诊,病情触目惊心:背部长了巨大脓肿,溃烂处蝇蛆蠕动,脓液散发着刺鼻的腐臭。更危急的是,长期未控制的糖尿病和急性感染已诱发酮症酸中毒,韩女士命悬一线。面对这场与感染、代谢紊乱的多重较量,急诊科医护团队以专业判断、果断决策和多学科协作,经过一个月内四次手术、多次清创后,帮助韩女士转危为安。
巨大伤口“元凶”是急性代谢疾病
6月2日晚,韩女士在家属陪同下由120送到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急诊科。此前,韩女士背部的皮肤已经破溃了1周,情况不断在恶化,还出现了高热的情况。
急诊科杜静医师接诊后,立即为韩女士查体评估,发现她右侧背部皮肤已经形成了一个约30cm×30cm的巨大脓肿,中心20cm×20cm的区域已经破溃、流脓,并伴有明显恶臭,更为严重的是,伤口表面滋生着蝇蛆,这无不显示感染已经极其严重。
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杜静医师迅速判断出韩女士是典型的糖尿病合并软组织严重感染。韩女士有长期未控制的糖尿病史,且生活环境卫生状况不佳,这些都为细菌繁殖和感染加重提供了温床。而且感染还诱发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一种可能迅速危及生命的急性代谢综合征。急诊科团队迅速启动液体复苏、胰岛素泵入,结合抗生素应用,在化验结果回报前便精准切入治疗核心。
多学科作战38天搭建生命之桥
在稳定患者生命体征后,急诊科团队立即为韩女士安排CT检查,结果提示右侧背部皮下软组织发生严重炎症改变,伴有多发积气,最深处达185mm×62mm。影像所揭示的,是一场从皮肤延伸至深层组织的“战役”。
“清创只是开始,后续的植皮、感染控制和糖尿病管理才是长征。”急诊科副主任杨正飞教授在评估病情后指出。面对患者家属因经济压力萌生的退意,杨主任坚定表示:“费用问题我们会尽力为家属寻求帮助,但生命只有一次!”他协调骨外科、整形外科专家,设计“分阶段手术方案”:先由骨科团队清除坏死组织,再由EICU提供多器官功能支持及控制感染,最后由整形外科植皮修复。治疗刻不容缓,EICU一区的监护仪连夜闪烁起生命之光。
6月3日,患者顺利接受首次清创术;术后转入EICU接受呼吸支持、抗感染及内环境维持治疗。6月7日,病情稳定转入急诊病区一区,后又分别于6月12日、19日接受两次清创手术,逐步清除坏死组织。6月24日转入整形外科,6月27日成功接受植皮手术。7月10日,经过38天的多学科“作战”,韩女士情况稳定、顺利出院。
打破“不敢治”“来不及”的困局
随着植皮术后恢复良好的消息传来,患者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也让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感到由衷欣慰。“这类患者往往因经济压力延误治疗,”杨正飞教授在病例讨论会上总结,“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医学允许的范围内,为每一个‘韩女士’争取最大的生存机会。”
据了解,像韩阿姨这类患者往往倒在“不敢治”和“来不及”的双重门槛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急诊科在复杂感染面前展现了快速应急响应能力,凭借多学科协作机制和人文关怀的深度融合,帮助患者跨越了生死难关。这一案例再次彰显了我院在急危重症救治领域的综合实力与责任担当。。
【专家简介】
杨正飞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急诊科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现任急诊科副主任,美国威尔危重病研究院访问学者
专业特长:从事急危重医学临床工作二十余年,擅长各种休克、脓毒症、重症肺炎、急性中毒、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等各种急危重疑难疾病的救治。
社会任职: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医学院急诊医学部副教授、中国救援医学协会心肺复苏分会副理事长、广东省药学会急诊用药专委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应急灾难医学分会委员、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远程医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通讯员:黄睿、刘文琴、房诗婷;图片由医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