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方医院“双主院区”战略的蓝图上,有这样一位践行者:他用内镜探寻医学的深度,用脚步丈量两院区协同发展的无限宽度,用数十年的从医初心散发着“双主院区”带来的民生温度。他就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南方医院杰出教授、消化内科学术带头人、南香山医疗专家团首批成员智发朝教授——一位将“南医基因”刻进骨子里、把“双主院区”视为己任的忠诚守护者!
同源同质:让“南医基因”在双院区间流淌
“双主院区不是简单的地理复制,而是让同一种医疗基因在不同土壤里扎根结果。”谈及对战略的理解,智发朝教授认为,真正的“双主院区”应实现文化、技术、管理的“基因式传承”——患者走进增城院区,感受到的医疗质量、服务流程、人文关怀,应与本部是一脉相承的。“患者分不清哪个是主院区,他们只认南方医院的招牌。”这句朴实的话,道出了他对同质化的极致追求。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我们的医院党委及班子领导已经从顶层设计上规划好了‘双主院区’战略及目标,接下来就要各个学科、各个板块真心实意、不遗余力地去推动这项工作。”在他的观念里,“只有实的工作才能产生实的效果。”
以消化内科为例,“当时院区建科的时候,我们全科都在支持李爱民主任的工作,他过来以后,把本部的一些好的思路、好的经验、好的方法带过来。”同时,作为国内消化道疾病诊疗领域的权威专家,智发朝教授更是以身作则带头打破院区壁垒:每周固定到增城院区出门诊、查房,将本部的诊疗规范“原封不动”搬过来;推动科室骨干轮岗机制,让增城院区的年轻医生到本部规培,本部专家则“沉”下来参与日常诊疗,形成“活水循环”,真正实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在他的带动下,本部的很多专家都在增城院区出诊、查房、做内镜,实实在在参加到实际工作中去。他强调,“不能做‘飞虎队’式支援,要真正扎根。”只有专家实实在在投入,年轻团队才能快速成长。
如今,增城院区消化内科的年轻医生已能独立完成复杂内镜手术,其临床思维与应急能力,在他眼中“丝毫不逊色于本部骨干”。
▲智发朝教授(右二)ERCP手术过程中
战略温度:让“双主院区”产生实实在在的民生效应
“以前到本部看智教授的门诊,凌晨就得排队,光路上就要耗两小时。现在在增城院区,半小时就到,环境还好!”来自惠州的白塞病患者李先生的感慨,道出了“双主院区”的民生温度。这位患病10余年的患者,曾因受限于本部路程较远、停车困难且号源紧张等实际困难而未能及时复诊,倍受病痛折磨,直到得知智发朝教授在增城院区出诊,才重新获得规范治疗,病情得以稳定。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深圳的炎症性肠病患者,每周雷打不动来增城复诊,只因“这里的治疗方案和本部一模一样”;一名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因伴有严重腹腔感染、胰瘘等并发症,曾辗转多家医院仍疗效不佳,友人推荐智发朝教授却因本部号源紧张迟迟挂不上号,于是专程从广州市区赶往增城就诊;来自增城的不明原因反复出现黄疸患者,经智发朝教授抽丝剥茧般问诊及检查,最终明确病因并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后患者黄疸迅速消退,肝功能恢复正常……
一个个生动的案例,正是对“双主院区”战略最好的民生注解,也是以智发朝教授为代表的专家团队及增城院区消化内科团队“同质化”诊疗的努力结果。如今,增城院区消化内科已建立起与本部同质的诊疗体系,包括早癌筛查、肿物切除、消化道出血的治疗,炎症性肠病的规范化管理等。“上周接诊的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伴有腹腔感染和胰瘘,放在以前可能要转去本部,现在我们团队联合多学科,在增城就把问题解决了。”智教授欣慰地表示,“当患者愿意跨越百公里来求医,说明我们的同质化之路走对了。”
▲智发朝教授在增城院区首次开诊,患者从市区慕名前来就诊
特色发展:在同质基础上打造区域标杆
“同质化不是复制粘贴,还要结合区域特点做‘加法’。”增城院区消化内科已获评增城区重点专科,但在他看来,这些还不够:“要让增城院区的消化科,在粤东地区竖起一面旗。”
智发朝教授深知,增城院区要真正服务好周边群众,需在同质基础上培育特色。针对增城及粤东地区消化道肿瘤高发、疑难胃肠病患者集中的特点,他提出“三大重点方向”:做强内镜诊疗技术,扩大早癌筛查覆盖面;建强炎症性肠病专科,形成“诊断-治疗-随访”全链条管理;推进消化道出血绿色通道建设,打造“半小时响应、两小时处置”的急救品牌。
这些规划正逐步落地:内镜中心日均诊疗量已达130-150例,早癌检出率与本部持平;炎症性肠病门诊吸引了东莞、潮汕等周边地区患者定期复诊;消化道出血绿色通道的建设也在加紧筹划中。“我们要让老百姓知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国内先进的诊疗服务。”
为了扩大区域影响力,智发朝教授还鼓励科室“走出去”,深入社区医院开展学术交流,通过“学术搭台”让基层医生成为转诊“桥梁”;利用自媒体普及消化健康知识,不断加强先进技术、人才优势等方面的宣传,以进一步增强院区消化内科的品牌效应;做好诊疗全流程服务,“很多人看病信口碑,我们用技术和服务攒口碑,才能真正扎根这里。”
▲疑难病例查房
薪火相传:让年轻力量接棒“双主梦”
“加入南香山专家团,不是来‘走穴’的,是来‘扎根’的。”智发朝教授的初心简单而坚定。作为首批成员,他不仅带来了技术,更带来了南方医院的精神底色——那种对医学的敬畏、对患者的赤诚。
“医院的未来在年轻人身上,双主院区的可持续发展更要靠他们。”在他的心里,早已为年轻医师们做好了一份培养手册:支持年轻骨干攻读博士学位,已为师承带教的叶院宁医生预留导师名额;建立“每周病例讨论”制度,锻炼年轻人的临床思维;鼓励参与科研项目,从国自然到市厅级课题全方位指导……
“要耐心临床,脚踏实地,勤学习、多动手。”这是他对年轻医生的寄语。在他看来,增城院区的医生虽然人数不多,但“门诊、内镜、病房一肩挑”的历练,反而让他们成长更快。“未来,希望他们每个人都能在常规诊疗基础上,有自己的专长方向,实现‘普及+专精’的差异化发展。”
▲与科室年轻医师进行病房疑难病例讨论
夕阳透过诊室的窗户,在智发朝教授的白大褂上投下温暖的光影。当被问及为何如此投入“双主院区”的建设发展,他笑称:“看到年轻医生独当一面,看到周边患者不用奔波就能看好病,就觉得值。”
他想起刚到增城时,一位老人握着他的手说:“以前看病要进城,现在专家送上门。”这句朴素的话,正是他与无数南医人共同的追求。
(通讯员:刘进娣;图片由医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