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导航

您的位置:首页 > 内科 > 内分泌科

藏在饭菜里的“健康杀手”!很多人都忽视了……医生教你这样吃!

供稿: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内分泌科 颜嘉欣

每年9月第二周是“9·15中国减盐周”,旨在倡导“人人行动,全民控盐”。作为人体代谢的核心调节系统,内分泌系统对盐(钠)的摄入尤为敏感。长期高盐饮食不仅会引发高血压,还可能增加糖尿病、骨质疏松、肾脏疾病等疾病的风险。值此减盐周之际,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内分泌科结合临床经验,为您送上涵盖烹饪、点餐、外卖的科学减盐指南,助力家庭养成健康饮食习惯。

一、高盐饮食的“隐形伤害”

1.血压失控:钠摄入过多会导致水分潴留,增加血管压力,是高血压的重要诱因。研究显示,每日盐摄入量减少5克,可使收缩压下降约5mmHg。

2.血糖波动:高盐饮食可能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加重胰岛素抵抗,增加2型糖尿病风险。

3.钙质流失:钠排泄会“带走”钙质,长期高盐饮食易导致骨质疏松,尤其对绝经后女性影响显著。

4.肾脏负担:过量钠需通过肾脏排出,可能引发肾小管损伤,加速慢性肾病进展。

二、家庭减盐四步走

第一步:读懂营养标签,聪明选食材

·购买预包装食品时,优先选择“钠含量≤120mg/100g”的低盐产品。

·警惕“隐形盐”:如挂面、面包、调味酱、加工肉类(香肠、火腿)等,其钠含量可能远超日常烹饪用盐。

·示例:100克普通挂面含钠约900mg(相当于2.3克盐),而低钠挂面可减少50%以上。

第二步:巧用控盐工具,量化用盐量

·推荐使用“限盐勺”(2克/勺),逐步将每日家庭用盐量减至5克以下。

·善用天然调味料:葱、姜、蒜、柠檬、香草、黑胡椒等可替代部分盐,提升风味。

·警惕“高盐搭档”:酱油、蚝油、味精等含钠调味品需减量使用,建议用低钠酱油替代。

第三步:烹饪减盐技巧,健康不减味

1.晚放盐:起锅前加盐,既能保留咸味,又可减少用量。

2.多蒸煮炖:避免煎炸、红烧等高盐烹饪方式,多用清蒸、水煮、凉拌。

3.巧用酸味:醋、柠檬汁可增强味觉对咸味的感知,减少盐的使用。

4.高盐食材替代:

·用新鲜菌菇、番茄、海带等天然鲜味食材替代部分盐。

·腌制食品(如咸菜、腊肉)提前浸泡或焯水,去除部分盐分。

三、外出就餐与外卖场景的“三减”指南

(一)餐厅点餐:避开高盐“重灾区”

1.选菜原则:

·优先选择清蒸、白灼、炖煮、凉拌类菜品(如清蒸鱼、白灼虾、蒜蓉西兰花)。

·避开腌制、熏制、油炸、红烧类菜品(如咸鱼茄子煲、腊味合蒸、糖醋排骨)。

2.主动沟通:

·要求服务员备注“少油少盐”,部分餐厅可提供低盐版本(如粤菜中的“白切”系列)。

·酱料分装:避免直接淋在食物上,蘸食可减少摄入量。

3.隐藏高盐菜警示:

·酸辣汤、宫保鸡丁、鱼香肉丝等看似不咸,实则含盐量高(因使用豆瓣酱、酱油等)。

(二)外卖点餐:聪明选择,健康下单

1.平台筛选技巧:

·搜索“轻食”“沙拉”“低卡”等关键词,优先选择标注“少盐”“少油”的商家。

·查看菜品描述,避开“浓油赤酱”“爆炒”“腌制”等关键词。

2.备注栏利用:

·明确要求“少盐、少酱、免味精”,部分商家可定制口味。

·示例备注:“麻婆豆腐请少放盐和豆瓣酱,米饭单独盛放。”

3.搭配建议:

·主食选择糙米饭、玉米等粗粮,替代高盐炒饭、炒面。

·额外点一份清炒时蔬或凉拌菜,平衡钠摄入。

(三)外卖“去盐”小妙招

1.涮水去盐:准备一碗温水,将菜品涮洗后再食用(尤其适用于重口味外卖)。

2.舍弃高盐配菜:如外卖中的榨菜、萝卜干、油炸花生米等。

3.自备调味料:随身携带小包装黑胡椒、柠檬片,替代外卖的高盐酱包。

四、以减盐为起点,带动“三减”协同

减盐、减油、减糖(“三减”)是预防慢性病的“黄金组合”。内分泌科专家建议:

1.减盐+减油:高盐饮食常伴随高脂肪摄入(如咸肉、油炸食品),需同步控制。

2.减盐+减糖:咸味零食(如薯片)常含大量添加糖,选择无糖或低糖版本更健康。

3.全家参与:儿童期是口味形成的关键期,家长应以身作则,培养孩子清淡饮食习惯。

健康小贴士:减盐需循序渐进,突然大幅降低盐摄入可能引发乏力、头晕等不适。建议每周减少10%的用盐量,给味蕾1-2个月适应期。

从今天起,让我们从“减一勺盐”开始,用行动守护内分泌健康,让“三减”成为家庭新风尚!

(通讯员:安俊停)

医联媒体特约专家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