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跑步爱好者因膝关节疼痛被迫放弃马拉松梦想,当篮球运动员因踝关节损伤面临职业生涯危机——关节软骨损伤,这一“运动界的隐形杀手”,正困扰着数百万患者。
近期,依托“港澳药械通”政策,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暨大附一院”)完成粤港澳大湾区公立三甲医院首批5例软骨再生胶原蛋白填充支架(ChondroFiller liquid,简称CF)手术。这项源自德国的创新技术,首次在大湾区公立三甲医院落地应用。它通过独特机制,助力受损软骨实现类似原生结构的再生,为关节软骨修复领域带来了更具实效的解决方案。

“黑科技”登场:5分钟构建软骨再生支架
10月11日,运动医学科郑小飞、李劼若团队为一名膝关节软骨缺损患者实施CF手术;次日,足踝外科侯辉歌团队紧随其后,完成踝关节CF手术。

这项技术的核心,是一种可吸收的I型胶原蛋白填充支架——通过双腔注射技术,将液态材料精准注入缺损区域,仅需5分钟即可凝胶化,形成稳定的生物支架,促进软骨细胞迁移与基质再生。
“传统手术需打磨骨面或植入人工材料,而CF直接为软骨再生提供‘脚手架’。”暨大附一院院长、运动医学专家郑小飞解释道,“尤其适合年轻、运动需求高的患者,既能避免关节置换的长期风险,又能缩短康复周期。”
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CF已在欧洲、亚洲等地区累计应用超21000例,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获国际认可。
从“疼痛难忍”到“重返运动”
运动爱好者陈先生(化名)是首批受益者之一。半年前,他因膝关节反复疼痛辗转多家医院,保守治疗无效后,慕名找到暨大附一院运动医学科团队。“检查发现髌股关节Ⅲ-Ⅳ级软骨缺损,跑步时像‘踩着碎玻璃’。”运动医学科李劼若主任医师回忆。
多学科团队评估认为,陈先生运动需求强烈,且期望半年内重返运动场,传统微骨折手术或人工材料植入均非最优解。最终,团队决定采用CF技术。郑小飞表示:“手术在关节镜下完成,切口仅5毫米,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地。”陈先生的术后康复进展顺利,已经在酝酿运动计划。
CF是“软骨修复的福音”?
足踝外科侯辉歌主任医师指出,CF的独特优势在于其生物相容性与力学性能:“胶原蛋白是人体软骨的主要成分,植入后能快速诱导细胞分化,形成接近天然的透明软骨。”他特别提到,CF的固化特性使其能修复常规手段难以触及的病变区域,如踝关节深部缺损。
而对于临床医生而言,CF的“即用性”极大简化了操作流程。“无需制备自体细胞或复杂器械,双腔注射系统确保材料均匀分布,降低了手术难度。”李劼若补充道。
政策赋能 大湾区医疗再提速
关节软骨损伤堪称“运动界的隐形杀手”。据统计,我国每年仅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就超过500万,若未及时干预,超30%会在10年内发展为骨关节炎。由于软骨自我修复能力有限,未及时干预可能导致骨关节炎甚至关节置换。
CF技术的引入,让关节软骨损伤患者有了更具个性化的治疗选择。暨大附一院骨科主任吴昊表示,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损伤程度、身体状况等因素,制定精准治疗方案,让患者能够更快地重返正常生活。
作为“港澳药械通”指定医院,已通过该政策引进骨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介入科、消化内科、精神医学科等领域多款创新药械,并探索与加速国际新药落地。“未来,我们将继续以患者需求为导向,让大湾区居民在家门口享受全球顶尖医疗方案。”郑小飞表示。
(通讯员:王雪 张灿城。)(文中所有图片为医院所提供)


公众号
头条号
百家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