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导航

您的位置:首页 > 内科 > 心血管内科

政策助力引领心脏性猝死预防领域新风向,首创标准助力ICD植入创新疗法惠全国

指导专家: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内科 主任 王景峰 教授;陈样新 教授;周淑娴 教授

每年,我国约 80万人的生命被心脏性猝死这道 “无形闪电” 击中,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本是高危患者的 “随身救护车”,却因血管条件、感染高危等门槛,让部分人望而却步。直到国家“港澳药械通”政策搭桥下,一款无需经血管的创新ICD器械顺利落地大湾区。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内科团队为其“量身定制”推广标准,打破了这一困境。34 岁心力衰竭患者的死里逃生,30名患者的体验,正揭开心脏性猝死防治的全新篇章。

年轻心衰患者有了“心”希望

34 岁的心力衰竭患者李先生(化名)至今仍对血管外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Aurora EV-ICD)的救命时刻记忆犹新。此前,他因EF(心脏射血分数)值仅 26%(正常应≥50%)且反复出现致命性室速,被医生判定为心脏性猝死高危人群,急需植入ICD保命。但传统经静脉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TV-ICD)可能带来的感染风险、血管、导线等并发症,让渴望回归正常生活的他顾虑重重——直到Aurora EV-ICD的出现。

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王景峰教授、陈样新教授、周淑娴教授团队的精密操作下,李先生成功植入 Aurora EV-ICD。这款全球首款可提供完整除颤、复律及抗心动过速起搏(ATP)治疗的器械,摒弃了传统 ICD 经血管植入导线的思路,将导线巧妙置于胸骨后的心包表面,无需进入心脏及血管系统。术后,李先生再次 突发室速,EV-ICD 精准识别后,通过温和的ATP实现无痛心律转复,既守护了生命,又最大程度降低了治疗带来的不适感。

政策 + 技术打通生命通道

李先生的案例是我国创新药械惠及患者的生动缩影。

早在 2024 年,Aurora EV-ICD 就依托“港澳药械通”这一创新政策“先行先试”,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率先落地,为30 名像李先生这样的心脏性猝死高危患者点亮希望。

2025年6月6日,该产品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上市批准,更多无法或植入传统 ICD 的患者(如血管条件差、有既往感染史、高龄人群),终于有了安全的治疗新选择。

作为守护生命的“随身救护车”,Aurora EV-ICD 的优势不止于 “免血管植入”。王景峰教授介绍,该器械由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与血管外植入式心脏除颤电极导线组成,导线放置在胸骨下即可对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患者进行自动治疗;相比静脉植入型ICD,它能有效减少经静脉导线引起的相关并发症,还能更好满足患者1.5T和3.0T场强的磁共振成像检查需求,诊疗便利性大幅提升。

为技术全国推广“铺路”

“技术引进只是第一步,要让创新成果惠及更多患者,必须建立本土化的应用体系。”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专家团队深知这一道理。自完成首例 Aurora EV-ICD 植入以来,团队依托30 例成功手术经验,牵头开展多中心回顾性研究,构建了专为 EV-ICD 植入设计的 “中国标准” 评估体系:摒弃以往仅凭 “胸骨长短” 判断的笼统模式,通过测量胸骨体长度、胸骨体弯曲指数、心脏相对高度等 10 余项指标,实现术前 CT 评估从“定性”到“定量”的升级;同时提出由“筛查”向“评估”的观念转变,用“三级手术难度”替代 “三级风险程度”概念,大大提高了适合植入患者的比例,降低了植入并发症的风险,帮助术者更清晰预判手术难度、提前制定应对方案。

在人才培养层面,团队同样成果显著:不仅培养出两名获得官方资格认证的手术带教医生,还组建了包括心血管内科袁沃亮教授、麦憬霆副教授、林茂欢副教授、杨莹博士和陈颖博士,以及心血管外科华平教授、曾晖博士,影像科余太慧副教授,麻醉科马伟英博士等专业的多学科诊疗团队。2025 年 9 月,团队又先后完成两例 Aurora EV-ICD 植入术,持续以高精尖技术守护患者“心”安全。随着“中国标准”的落地和人才梯队的完善,Aurora EV-ICD正稳步在全国推广,有望引领ICD 领域进入更包容、更先进的新时代,让更多心脏性猝死高危患者从容享受生命律动。

【专家简介】

王景峰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专业特长: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从事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医疗、教学、科研40余年,对各种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心脏器械植入方面,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和很深的造诣。

社会任职:担任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国家心律失常介入技术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等。

学术成就:《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副总编辑;主持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其他多项重点项目,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获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项。

门诊安排: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北院区(周二上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南院区(周四上午(特诊));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花都院区(周一上午(特诊))。

陈样新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副院长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专业特长: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在冠心病、心律失常与心力衰竭等领域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在心脏瓣膜病的微创治疗、心脏起搏等心脏器械植入方面拥有丰富经验。

社会任职:担任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委员等

学术成就:《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通讯编委。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含重点项目),多项省部级重点、重大项目,从事心脏重构和血管稳态的研究。

门诊安排: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北院区(周一下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南院区(周二上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花都院区(周五上午)。

周淑娴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专业特长:长期从事心血管内科临床工作,擅长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的诊治,尤其是心脏器械植入方面,有非常丰富的经验。

社会任职:担任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心力衰竭器械治疗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女医师联盟副主任委员、国家心律失常介入技术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器械植入专业组委员等。

学术成就:致力于心律失常基础研究与临床工作,主持国家

四大慢病重大专项、国家自然基金、广东省自然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基金项目等10余项,发表本专业有影响力的SCI论文40余篇。

门诊安排: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北院区(周二下午、周四上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南院区(周五上午)。

(通讯员:黄睿、刘文琴)

医联媒体特约专家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