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专家
-
-
李兰娜 副主任医师
简介:小儿消化道、呼吸道疾病、血液系统疾病以及营养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视频内容
家长群里流传的所谓无添加零食,真的能闭眼入吗?上周门诊遇到一位焦虑的妈妈,她说孩子吃了半年无添加酸奶,体检却查出龋齿和肥胖,这不得不敲响警钟。这个看似安全的标签,可能是商家精心设计的营销陷阱。
在食品监管领域,无添加至今仍是模糊地带。根据市场监管总局的调查数据,超过90%的无添加产品存在概念偷换。某款宣称零防腐剂的果泥,实际添加了乳酸链球菌素,这是符合国标,但被家长误解的生物防腐剂。标注零香精的饼干,用天然香草豆荚提取物代替人工香精,成本降低的同时,甜味更浓郁。怎么避雷?
三个黄金法则:第一,配料表越短越好,超过10种直接淘汰;第二,警惕隐形添加,比如海藻糖、酵母提取物,可能是隐藏的甜味剂;第三,看营养成分表,每100克钠含量超过120毫克的零食,建议每周食用不超过两次。
食品安全无小事,快检查下宝宝零食柜,有问题的,赶紧扔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