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是指脑动脉因局部血管自身病变而继发血栓形成,导致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脑局部血流减少或供血中断,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而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病症。脑血栓的存在犹如一颗“定时炸弹”,当它爆发时,可能会引发脑梗死,致死致残。对于脑血栓,有必要及时治疗。介入治疗是其临床疗法之一,那么这种疗法是具体是怎么做的?
脑血栓介入治疗是怎么一回事?
脑血栓的治疗原则是迅速恢复缺血区的供血,防止血栓进一步发展,减小梗塞范围。脑血栓的介入治疗亦遵循这一原则。
脑血栓的介入治疗主要分为急性期治疗和二期预防治疗。
急性期治疗,是在脑梗死发病的6小时以内进行介入治疗,介入方法采用静脉溶栓治疗或动脉溶栓治疗,通过特制导管经动脉或静脉插入到脑血栓处,然后导入溶栓药物,使药物作用于血栓,将血栓完全溶解。一般在发病6小时以内进行介入治疗,血管开通的几率能达到三成以上,可降低病死率,减少残疾率。
当遇到血栓比较大的情况时,单靠静脉或动脉药物溶栓治疗无法将血栓完全溶解,此时需要采用取栓装置,将栓子取出体外。溶栓治疗加上取栓治疗,血管开通的成功率会大大提高,且有助于改善病人的预后。
二期预防治疗是在急性期治疗过后,为了预防新脑梗的出现,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而采取的进一步介入治疗。多数脑血栓患者会继发管腔狭窄或闭塞,这也是新脑梗发生的潜在危险因素,所以二期预防治疗多进行内支架植入术,在影像设备的实时监控和引导下,将支架植入到血管狭窄部位,起到支撑作用,从而解除狭窄,降低脑梗死的几率。
脑血栓患者除了需要及时干预治疗外,日常生活中还应注意饮食和生活方式,饮食上应给予低盐、低脂、高维生素饮食,宜多食蔬菜、水果,忌烟、酒。生活方式上应注意劳逸结合,适当运动,并定期复查,按时服药。
-
-
脑血栓也能介入治疗?具体用什么方法?
脑血栓是指脑动脉由于局部血管自身病变而继发血栓形成导致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脑局部血流减少或供血中断,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引起一系列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脑血栓易复发,致残致死率也... 详细»
-
-
脑血栓治疗方法
脑血栓是脑梗死的常见类型,是脑动脉主干或皮质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增厚、管腔狭窄和血栓形成,引起局部血流减少或供血中断,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的软化坏死,出现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体征,所以在临床上又称为动脉... 详细»
-
-
脑血栓的治疗
脑血栓形成是最常见造成脑梗死的病因之一,该病症多发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由于脑动脉或者皮质支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管增厚、管腔狭窄闭塞和血栓形成,则脑部的血流量减少,或者供血直接中断,导致了脑组织缺氧...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