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门部胆管癌被称为“胆道杀手”,因其特殊的发病部位、浸润性生长特性以及与肝门部血管的紧密关系,一直以来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挑战。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胆胰外科,身患肝门部胆管癌、复杂胆道感染、重度贫血及全身剥脱性皮炎型药疹等多种危重疾病的唐先生在辗转多地求医未果后找到了新生的希望。经过多学科团队长达数月的精心治疗和精准手术,唐先生正逐步战胜病魔。自2014年以来,医院副院长刘超教授带领团队建立了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新策略——“序贯联合术前胆道引流、选择性门静脉栓塞及肝门部血管切除重建的大范围肝切除技术”,根治性切除患者的5年生存率达44%,有效提高了肝门部胆管癌病人的手术有效性和安全性。
多学科攻坚,步步为营抗击凶险癌症
2024年下半年,唐先生因持续黄疸、高热、伴皮肤瘙痒,被诊断为“肝门部胆管癌合并复杂胆道感染”。更棘手的是,他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的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DIHS),全身皮肤大面积剥脱,并伴有重度贫血,生命危在旦夕。
“去了好几家大医院,都因为病情太复杂,手术风险极高,建议保守治疗。”唐先生的家属回忆道。然而,保守治疗无法控制胆道感染,患者的肝功能持续恶化,皮肤病变也让他痛苦不堪。
2024年11月27日,唐先生转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胆胰外科。医院立即启动复杂病例多学科诊疗(MDT)机制,组织胆胰外科、感染科、皮肤科、血液科、麻醉科及重症医学科专家进行联合会诊。 结合唐先生的复杂病情,团队决定先控制感染、稳定皮肤病变,并纠正贫血,为手术创造条件。
治疗分两大阶段进行,“步步为营”式地助唐先生对抗凶险癌症。在第一阶段,感染科和临床药学部通过精准调整抗生素用量,控制唐先生的胆道感染进展;皮肤科采用特殊敷料和免疫调节治疗,缓解唐先生出现的剥脱性皮炎;血液科为唐先生开展输血及促红细胞生成治疗,改善他重度贫血的情况。
患者第一阶段治疗前后皮肤状态对比
待患者全身状态稳定后,唐先生治疗进入第二阶段:胆胰外科团队为他实施高难度的“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手术历时6小时,成功切除肿瘤并重建胆道。术后在重症监护团队精心管理下,唐先生恢复顺利,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如果没有孙逸仙纪念医院专家们的坚持和精湛技术,我可能已经放弃了。”唐先生感慨道。出院后,他和家属将一面绣有“生死线上擎明灯,绝望境中送春风”的锦旗送到医护团队手中,感谢他们的全力救治。
患者家属为刘超教授团队送锦旗
治疗难度大,逸仙团队原创“四大法宝”
刘超教授介绍,肝门部胆管癌是一种起源于肝门部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它发生在肝脏内胆管与胆囊导管汇合处的胆管中,位于肝总管与左右肝管交汇处(肝门部),易阻塞胆汁流通,导致黄疸、肝功能损伤,早期症状不典型,确诊时多已进展至中晚期。
唐先生的成功救治,得益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胆胰外科先进的治疗技术。刘超教授带领团队建立的 “序贯联合术前胆道引流、选择性门静脉栓塞及肝门部血管切除重建的大范围肝切除技术”,其涵盖的四大要点堪称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的 “四大法宝”:
1.术前胆道引流减轻黄疸、改善肝功能,为后续治疗筑牢根基;
2.选择性门静脉栓塞,刺激保留肝脏增生,降低术后肝衰竭风险;
3.血管切除重建,精准清除肿瘤;
4.大范围肝切除,提高根治性治疗效果。
作为广州市胆道肿瘤精准诊治重点实验室,团队不断深入探究肝门部胆管癌淋巴结转移机制,针对因肝动脉侵犯无法重建导致肿瘤不可切除的难题,团队创新提出“对受累动脉术前实行肝动脉栓塞,诱导肝脏侧支循环建立”:待侧枝动脉满足保留肝脏动脉供血后,再行外科切除受累肝动脉,成功将“不可切除”转变为“可切除”,显著提高晚期肿瘤手术切除率,同时降低术后肝衰竭发生风险。
这些技术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效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不少患者重获新生,不仅顺利度过5年生存期,有的还迎来了新生命的传承,还有患者见证子女成家生子,自己升级当上了爷爷奶奶,开启了人生新的幸福篇章。”刘超教授介绍道。
早诊早治是关键,专家介绍科学防癌“贴士”
提高公众对该疾病的认知,倡导科学预防和早诊早治,是降低其危害的关键。
科学预防肝门部胆管癌有四大关键措施:预防感染:避免生食污染鱼虾,彻底煮熟食物,防止肝吸虫感染。控制胆道疾病:及时治疗胆结石、胆管炎,先天性胆管异常患者需定期随访。健康饮食:减少高脂、腌制食品摄入,多吃新鲜蔬果,限制酒精。定期体检:高危人群应每年进行肝胆超声和肝功能检查。
同时,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很关键,刘超教授介绍了“护肝养胆四原则”,即:
1.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
2.适度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
3.控制体重:保持BMI在合理范围,预防脂肪肝。
4.调节情绪: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缓解压力。
专家提醒,若出现皮肤、眼白发黄(黄疸),小便深黄、大便灰白,顽固性皮肤瘙痒,不明原因体重下降,右上腹隐痛或肿块的症状,要及时就医。
肝门部胆管癌虽凶险,但通过科学预防、健康生活方式和先进医疗技术,其危害可被有效控制。专家呼吁,广大群众共同践行"防大于治"理念,守护肝胆健康、拥抱美好生活。
【专家简介】
刘超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副院长、胆胰外科及器官移植学科带头人
胆胰外科
教授、主任医师、博导,中德双医学博士
专业特长:深耕肝胆胰外科30余年,聚焦肝门部胆管癌、肝癌合并胆管癌栓及肝移植等研究。
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首创“序贯联合术前胆道引流、选择性门静脉栓塞及肝门部血管切除重建的大范围肝切除”技术,获广州市临床重大技术项目资助。2024年牵头成立广东省肝门部胆管癌诊治联盟,任广州市胆道肿瘤重点实验室主任。
肝移植成就:2005年完成广州首例儿童亲体肝移植;2019年重启肝移植后完成400余例,包括华南首例腹腔镜辅助及全球首例全腹腔镜全肝移植。术后3年生存率81.6%(全国76%),2022年复杂肝移植量全国第四,2024年肝移植例数全国第十四
社会任职:中国抗癌协会第一届胆道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肝胆外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等。
学术成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其他纵横项目10余项,发表Hepatology等高水平论文50余篇。
出诊时间:北院区(每周二上午)、花都院区(每周四上午)
(通讯员:黄睿、陈贤、刘文琴;图片由医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