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度肌腱损伤,通常3至6周可自愈;严重的肌腱损伤,如肌腱断裂等,则难以自愈,即便经手术等治疗,完全恢复也可能需数月到数年。
肌腱在人体运动中发挥关键作用,连接着肌肉与骨骼。当肌腱遭受碰撞、扭转等外力冲击,发生轻度损伤,像肌腱挫伤或部分轻度撕裂时,机体会启动自我修复机制。在损伤后的初期,身体会在受损部位形成血肿,为后续修复提供基础。随后,成纤维细胞等开始活跃,产生胶原蛋白纤维,逐步填补受损的肌腱组织。若能在此时保持制动,比如减少受伤部位活动、必要时卧床休息,为肌腱创造稳定恢复环境,通常3至6周,随着炎症逐渐消退,纤维组织不断增生、重塑,肌腱便能重新恢复其连续性与基本功能。
然而,当肌腱损伤严重,如因锐器切割、肌肉突然猛烈收缩等导致肌腱完全断裂,或出现严重挫伤时,仅靠机体自愈难以实现。由于肌腱自身缺乏自行对合断端的能力,断裂处会形成较大间隙,极易被瘢痕组织填充。瘢痕组织与正常肌腱组织在结构和功能上存在显著差异,无法像正常肌腱那样有效传递肌肉力量,从而严重影响肢体运动功能,导致活动受限、疼痛等问题长期存在甚至不断加重。
面对这种情况,往往需要借助手术进行修复。通过手术将肌腱断端精准缝合,术后还需使用石膏或支具固定数周,促进肌腱愈合。在拆除固定装置后,还需历经数月到数年,进行系统、专业的康复训练,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等,才能使肌腱逐步恢复正常功能。
一旦发生肌腱损伤,建议及时就医,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如X线、CT、MRI等)明确损伤程度,在医生指导下采取恰当治疗及康复措施,以促进肌腱更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