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导航

您的位置:首页 > 外科 > 泌尿外科

共筑泌尿健康防线,摆脱尿失禁重拾自信尊严

“前一秒还好好的,后一秒就突然有了尿意,尿意不仅来的突然,而且还很急”

“因为害怕陌生的环境没办法及时去厕所,只好放弃和朋友们外出旅游等社交活动”……你是不是也有类似的困扰?

生活中有很多人群都有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等问题,其中有部分患者由于缺乏对失禁相关问题的认识而不去就医,还有大部分患者感觉羞于启齿,不愿意就医。

因此,为唤起人们对失禁类疾病的重视,泌尿功能障碍预防和康复联盟尿失禁防治荧光行动联合了全国120余位泌尿外科专家,就常见的下尿路和盆底疾病,开展相关健康科普直播活动,在线义诊咨询,为公众解答关于尿失禁的相关问题。对此,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泌尿外科黄海教授作为本次义诊科普活动的主要发起人也呼吁大家:泌尿功能障碍不应该成为患者难以启齿的“隐痛”,早发现早诊治,远离病耻感,勇敢选择就医,重获自信人生。

李建龙副主任医师:尿失禁的种类以及危险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膀胱和尿道括约肌往往会减弱,这可能导致尿频和突如其来的尿急感觉。西安市第三医院李建龙副主任医师提醒,尽管尿失禁在老年人中更常见,但是它不被认为是衰老的正常部分。

常见的尿失禁类型有以下几种:

1、压力性尿失禁:尿道括约肌下移或功能不全,怀孕分娩导致盆底肌松弛引起,前列腺术后都可能会发生

2、充盈性尿失禁:膀胱内压远大于尿道压,尿道梗阻、狭窄,糖尿病,泌尿系结核等原因导致

3、急迫性尿失禁:膀胱逼尿肌收缩亢进,膀胱炎症、膀胱过度活动症等引起

体脂过多会增加膀胱压力,在运动、咳嗽或者打喷嚏时会导致尿瘘,肾病、前例腺癌、吸烟等同样会增加尿失禁的风险。

王敏主治医师:间质性膀胱炎易误诊 诊断标准是什么

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BPS)是一种在女性中高发的疾病,男女发病比率为1:9, 30—50岁年龄段较为常见。西安国际医学中心王敏主治医师称,很多患者可能多经历次检查也找不到原因,男性患者则常被误诊为慢性前列腺炎。

IC/BPS的诊断标准:

1、症状为慢性膀胱区疼痛或尿频尿急,无感染、肿瘤等其他明确病因

2、典型的Hunner‘s溃疡,麻醉下水扩张后有肾小球样出血点

3、症状对水扩张或口服药物(如阿米替林)有反应

IC/BPS的早诊早治非常重要,通过专业评估甄别患者,并给予阶梯式治疗,结合生活方式调整,避免咖啡、酒精、辛辣食物等刺激性饮食,盆底肌放松循序渐进的训练,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朱振宁主任医师:女性盆底健康 重在预防和早干预

盆底肌肉群不仅支撑膀胱、子宫、直肠等脏器,同时还控制着排尿、排便以及性功能。当盆底出现问题时,可引起器官脱垂、尿失禁、排便障碍、慢性盆腔疼痛、性功能障碍。妊娠分娩、年龄增长、雌激素下降、长期腹压高(慢性咳嗽、肥胖、频繁提重物)等都是盆底受损的因素。

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朱振宁主任医师医师认为,守护盆底健康,重在预防与早期干预,除了科学坚持凯格尔运动锻炼盆底肌肉,还要管理体重,减轻腹压。一旦出现漏尿、脱垂感、疼痛应及时就医,电/磁刺激、生物反馈等治疗手段可缓解症状,严重时要考虑手术治疗。

盆底健康虽然不会威胁人们健康和生命,却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陕西省人民医院陈娟副主任医师介绍,如果觉得凯格尔运动不好掌握,可以选择难度更小的提肛运动。在休息的状态下,收缩肛门15秒钟。然后慢慢放松五秒钟,然后再重复收缩肛门15秒钟。再放松5秒钟这样反复30次,并且早晚各做1次。一定要坚持每天做,才能让盆底肌肉不至于松弛。

李娟主管护师:失禁性皮炎的日常护理策略

当肛周、会阴出现红斑、瘙痒、糜烂或者渗出的时候,需要警惕这是失禁性皮炎在作怪,该病常见于老年人、长期卧床者以及患有神经系统疾病的人群当中,由于大小便失禁,皮肤长时间处于潮湿环境,滋生微生物,刺激皮肤。陕西省人民医院李娟主管护师表示,除了遵医嘱使用药物治疗之外,日常的护理同样重要:

1、用温水和无刺激清洁剂轻轻擦拭皮肤,避免用力搓洗

2、保持皮肤干燥,清洁后可用吹风机的低档模式轻轻吹干,或用柔软毛巾轻轻拍干

3、选择透气性好、吸水性强的尿布或护理垫,定期更换

4、在清洁干燥的皮肤上,涂抹氧化锌软膏,可形成一层保护膜

成健主任医师:告别漏尿 这些行为有助强健盆底

盆底可以看作是一张有弹性的“网兜”,支撑膀胱、子宫、直肠等脏器,当盆底肌肉筋膜受损失去承托力,脏器就会掉下来,也就是“脱垂”。盆底还是“闸门”,控制大小便,损伤后就会出现漏尿、排尿困难、大便失禁的情况。西安市中心医院成健主任医师呼吁,对盆底有益的行为,应该做起来:

1、调整生活方式,严格控制体重,戒烟,控制呼吸道疾病,治疗便秘

2、坚持做盆底锻炼,如凯格尔训练、臀桥、深蹲(徒手或靠墙)、猫式伸展,善用阴道哑铃

3、利用生物反馈治疗、电刺激治疗等盆底康复治疗手段,增强盆底肌力与耐力,改善协调性,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张高峰副主任医师:儿童尿失禁不可怕 关键在辨别病因

儿童也会有尿失禁吗?西安市儿童医院张高峰副主任医师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不过随后也强调,儿童尿失禁大多数不需要手术,主要通过功能训练即可缓解。外科因素引起的尿失禁才需要手术,部分长期尿失禁的患儿需要到小儿泌尿外科评估。

经过把尿训练和如厕训练后,2—3岁之间排尿控制能力没有好转,或者3岁以上仍然管不住排尿,尿失禁的需要及时就医。儿童尿失禁根据病因,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生理性尿失禁,5岁以下无器质性发育障碍,单纯漏尿控制不好,有可能随着年龄在长大逐渐缓解

2、病理性尿失禁,包括解剖性尿失禁,肾脏疾病导致的尿失禁,神经源性疾病导致的尿失禁

3、功能性尿失禁,指没有明显神经病变及解剖缺陷的儿童尿失禁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黄浩副主任医师提醒,家长首先要确定孩子是否存在尿失禁,以及把握好就医的时间,如长期无法改善症状,建议尽快就医,延误治疗反而导致症状加剧,甚至引起肾衰竭。早期鉴别出外科因素导致的尿失禁,经过规范手术治疗可彻底治愈。

赵智琼主治医师:警惕盆底受损发出的求救信号

盆底是由肛提肌和尾骨肌及覆盖其上下面的筋膜构成,盆底肌群则是由一组复杂肌肉和结缔组织组成的结构,位于骨盆下方,它就像一张支撑网,将子宫、膀胱、直肠固定在正确的位置,并协助控制排尿、排便和生殖功能。所以,盆底肌建康直接影响我们日常生活质量和尊严。

宝鸡市金台医院赵智琼主治医师提醒,当出现以下症状信号时,要注意可能是你的盆底肌出现问题:

1、尿频尿急,出门总要找厕所,突然尿急并不受控制地漏尿

2、打喷嚏、咳嗽或大笑都会漏尿,严重时从椅子上站起来也会

3、有过下腹有坠胀痛,阴道有“肿物脱出”的感觉

4、性生活、排便时感觉到疼痛

5、反复的尿路感染

曹露露主管治疗师:盆底肌锻炼有助于防治尿失禁

女性发生尿失禁的几率会更高一些,因为雌激素的减少或者增多,都会导致盆底肌可能出现松弛,控尿能力降低。在孕产期、围绝经期这两个时期,雌激素都会出现明显的变化,发生尿失禁的几率会增加。另外,还有肥胖、腹压、盆腔手术史等因素,都会增加尿失禁的风险。

预防尿失禁,需要有意识的增加盆底肌锻炼,通过凯格尔运动,加强盆底肌肉力量和控尿能力,在这个基础上辅以生物反馈技术、电刺激技术,提高盆底康复效果。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曹露露主管治疗师重点提到,凯格尔运动的技巧在于要正确找到盆底肌,同时配合呼吸,掌握正确的收缩和放松节律。

经常有患者这样问:医生,做完手术以后就不会尿失禁了吗?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李奎庆副主任医师解释,盆底肌损伤后无法恢复到原有的状态,还有一点是尿失禁是容易复发的,年龄的增长,雌激素的变化这些都无法逆转。所以,手术以后仍然要通过坚持训练的方式,让盆底肌维持它的正常功能,有助于预防尿失禁的复发。

王海琳主任医师:把握盆底康复黄金期 远离尿失禁

成年女性在面对尿失禁的时候往往难以启齿,超过70%的患者因此延迟就医超过1年,漏出的尿液长期刺激,不仅引起会阴、下腹部、大腿根部发生皮疹、皮肤感染、溃烂,还容易导致双侧肾脏功能受损、泌尿系统感染、膀胱结石等。所以,发现有排尿异常情况,建议立即就医。

尿失禁治疗采用阶梯化应对策略,轻中度患者首选盆底肌锻炼,通过强化肌力,改善压力性尿失禁。第二阶梯会选择-TVT、TVT-O尿道中段悬吊术等手术方式进行治疗,适用于难治性尿失禁。最后是预防策略,通过凯格尔运动、体重控制、避免重体力劳动、减少咖啡摄入等方式终身守护盆底健康。

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王海琳主任医师提醒,尿失禁的预防也有黄金窗口期,一般是在产后42天到6个月,这段时间是盆底康复的关键时候。建议把握好时间,和你的康复治疗师沟通,制定完善的康复锻炼方案。

医联媒体特约专家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