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专家: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运动医学科 侯景义 副主任医师
腕管综合征,俗称“鼠标手”,是一种以手指、手掌麻木为主要症状的疾病。2025 年 8 月 1 日新实施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已正式将“职业性腕管综合征(Occupational Carpal Tunnel Syndrome, OCTS)” 纳入法定职业病,这也让更多人意识到:它不只是劳动者的“小毛病”,更是需要重视的职业健康问题。
“鼠标手”其实不是 “鼠标族” 的专属,常年搬抬重物的劳动者、反复操作工具的技工,甚至常抱孩子的家长,都可能被它缠上。当你熬夜赶工后感到指尖突然窜过触电般的麻木,或是干完活发现手掌又胀又僵、握力下降,甚至晚上手部麻木、胀痛而醒来时,需意识到,这可能并非单纯的“累着了”,而是这种“鼠标手”发出的预警信号。今天,侯景义副教授带大家一起揭开“鼠标手”的真面目。
腕管综合征知多D
腕管综合征,是由于腕横韧带增厚,导致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压而表现出的一组症状和体征,是引起上肢神经受压最常见的原因。
腕管是由腕骨构成底和两侧壁,腕横韧带为顶的一个骨-纤维隧道。腕管内有肌腱和正中神经通过。正中神经最表浅,位于腕横韧带与其他肌腱之间。当由于各种病因,导致腕横韧带增厚,压迫了其中的正中神经,就会出现正中神经支配区域的麻木、疼痛与运动障碍。
手指麻木、夜间痛醒?警惕腕管综合征找上门!
侯景义副教授指出,腕管综合征初期往往容易被忽视,但多加留意并不难识别。
1.手指麻木、刺痛:常出现在拇指、食指、中指及无名指,即桡侧三个半手指(靠近拇指一侧)发麻、刺痛,夜间或清晨出现加重,甩甩手可能会短暂缓解。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夜间麻醒、触觉减弱。
2.手部无力、肌肉萎缩:你可能会发现自己手部抓握力量变小了,平时轻松就能拧开的瓶盖,现在却怎么也拧不动;拧毛巾、扫地、拖地都觉得吃力。严重时,还可能出现拇指根部肌肉萎缩,掌心变得“凹陷”,也就是所谓的大鱼际肌肉萎缩。
以下几类人群尤其需警惕
1.高频重复腕部动作人群:程序员、文字工作者需长期操作键盘鼠标,厨师频繁颠勺揉面,钢琴演奏者持续活动手腕手指,搬运工经常搬抬重物,这类人群因腕部反复弯曲,易导致腕管内压力升高,增加发病风险。
2.特殊生理阶段女性:怀孕期及哺乳期女性因体内激素水平波动影响,组织易出现水肿,更易发生腕管综合征;更年期女性发病率亦相对更高,属于高发群体。
3.存在基础疾病人群:手腕骨折患者可能因腕部结构改变,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因关节周围组织病变,糖尿病患者因神经血管功能异常,均可能间接诱发腕管综合征。
腕管综合征纳入职业病:劳动者的福音
腕管综合征被纳入法定职业病,核心原因在于其在特定体力劳动人群中具有显著的高发特征——像长期搬抬重物的搬运工、需反复抓握操作的流水线工人、频繁使用工具的维修工等群体,日常工作中要长时间重复抓握、扭转手腕的动作,或是持续保持手腕弯曲姿势,这些高频次、高强度的用手习惯,会大幅增加患上腕管综合征的概率。
这类劳动者的患病风险与职业行为直接相关,且此前未被纳入法定职业病时,他们因职业活动患病后,往往难以享受规范的职业健康保障,如专业诊断、针对性治疗及相关经济补偿等。将其纳入法定职业病范畴后,符合条件的劳动者可通过法定流程确诊职业相关病因,依规获得医疗支持、岗位调整及相应待遇,切实减轻因职业患病带来的健康与生活负担,这既是对劳动者职业健康权益的重要保障,也是职业健康保护体系贴合实际需求的必要完善。
得了腕管综合征不要慌,微创手术来帮忙
对于早期轻症腕管综合征,可以选用保守治疗,常用方案包括物理治疗(如超声波、低频电疗等)、口服神经营养药物等,同时需配合手腕制动休息,减少腕部重复发力与弯曲动作。
若患者出现夜间麻醒、触觉明显下降、手指肌肉萎缩、抓握力下降,或经规范保守治疗 3 个月后症状无改善,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以解除正中神经压迫。
新型微创术式仅留“两个针孔”,避免开刀之苦
治疗腕管综合征传统的手术方法是在手腕部切开皮肤,暴露并切开腕横韧带以释放腕管内的压力。这种手术方法存在创伤大、术后护理不方便、需要拆线、疤痕不美观等缺点。而另一种使用腕关节镜的治疗方法,也存在着价格昂贵、内镜可能再次挤压正中神经的缺点。针对现有手术的痛点,侯景义副教授的“B超引导下弯针线环腕横韧带松解术”完美地解决了这些问题。该创新术式首先在B超监视下穿针,第一针穿刺在腕横韧带下方并用PDS线过线;第二针穿刺在与第一针相同的皮肤入口及出口,但位置在皮下、腕横韧带上方,用强力缝线过线后与第一针的PDS线形成环绕腕横韧带的线环;最后拉动线环,利用强力缝线切断增厚的腕横韧带。
B超引导下弯针线环腕横韧带松解术示意图(侯景义副教授团队邓兴豪博士手绘)
侯景义副教授介绍,对比于传统手术方法,“B超引导下弯针线环腕横韧带松解术”优势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微创术式:术后仅有两个穿刺针孔,不担心留疤。术后护理方便、不用拆线。
2、并发症少:以往传统手术切开的方式容易造成腕管内和附近肌腱、神经、血管损伤。而这种微创手术通过线环纵向柔性切割增生的腕横韧带,纵向走行的正中神经、尺神经、尺动脉不会被损伤,降低了血管神经损伤的概率。
3、疗效可靠:线环完整包绕腕横韧带并切割,保证完全松解腕横韧带,解除神经压迫,没有松解不彻底的担忧
4、手术用时短:传统手术治疗一般需要30分钟,而B超引导下弯针线环腕横韧带松解术只需10分钟即可完成,时间大大缩短。
△术后对比图:(左图)B超引导下弯针线环腕横韧带松解术后伤口仅有两个穿刺针孔,实现了真正的微创;(右图)传统腕横韧带切开减压术切口大,需要缝合和拆线。
腕管综合征治疗新选择,已有众多患者受益
侯景义副教授团队的 “B超引导下弯针线环腕横韧带松解术”,已成功为多名腕管综合征患者解除病痛。接受治疗后,患者手指麻木、夜间麻醒等不适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手部活动逐渐恢复,日常生活与工作也逐步回归正常。
令患者尤为惊喜和满意的是,这种手术不仅疗效确切,不仅十几分钟便可以解决困扰了多年的“老毛病”,而且术后仅在皮肤上留下两个针孔,凭借微小创口实现快速恢复,大大降低了术后恢复的负担,缩短停工康复周期,最大化避免日常生活被病情所影响。
该术式针对腕管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效果,进一步印证了其实用价值,为更多受此类职业病困扰的劳动者提供了高效、微创的治疗新选择。
侯景义副教授团队与患者合影
【专家简介】
侯景义
运动医学科
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专业特长:长期从事运动医学相关临床研究与工作,擅长肌腱退变疾病以及各关节的运动损伤,完成各类关节镜手术数千台。对腕管综合征、狭窄性腱鞘炎、尺管综合征、髌腱腱病、跟腱腱病、跟腱断裂、网球肘、高尔夫球肘、肩袖损伤等肌腱及肩肘病变有着具有较深入的研究和系统的治疗方法。
社会任职:广东省肩痛学堂创始会员,现任广东省医学会运动医学分会肘腕学组秘书兼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运动医学医师分会上肢学组秘书兼委员,中国老年学会干细胞学组委员。同时担任Bio-Integration杂志编委以及Arthroscopy、JMIR等多个高水平杂志审稿人。
学术成就:已发表高水平论文22篇(第一及共同第一作者13篇),已获批专利11项,同时参与多项国家级以及省级课题,主持国家自然基金1项,主持广东省自然基金3项。
出诊安排:北院区(周一下午),南院区(周二上午),花都院区(周二下午)。
(通讯员:房诗婷、刘文琴、黄睿;图片由医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