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秋分时节,祖国大地从北向南逐渐步入金秋。即便华南地区的高温还统治着白日,但是昼夜温差也在悄然增加,降雨逐渐减少。
这样秋高气爽的好时节,对呼吸系统来说却迎来了“秋燥”和“秋凉”的“双挑战”,尤其是慢阻肺和哮喘患者更是“压力山大”。秋分时节如何“护好”呼吸,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呼吸与危重症专科唐恬恬副主任医师为您支招。
金秋佳节,慢性气道疾患为何易加重?
伴随秋季的到来,许多稳定期的慢阻肺和哮喘的患者容易出现咳嗽、咳痰加重,甚至伴有胸闷、气促、发热等症状,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明明是秋高气爽的好时节,为何会令慢性气道疾患加重呢?唐恬恬副主任医师指出,这主要是秋季昼夜温差大、空气干燥且过敏原增多导致的。
1、低温和干燥的空气会导致呼吸道黏膜受损,降低其屏障功能,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
2、冷空气刺激会诱发支气管平滑肌收缩、痉挛
3、秋季也是许多植物花粉传播的季节,空气中漂浮的花粉容易诱发机体的过敏反应
4、室内空气中尘螨、霉菌数量增多,颗粒物等污染物的浓度增高
上述情况都会刺激呼吸道黏膜,加重气道炎症,进而诱发慢阻肺和哮喘的急性发作。
“秋燥”+“秋凉”,该如何保护呼吸顺畅?
面对季节变化,慢阻肺/哮喘患者做好日常护理很重要——
环境护理:打造 “低刺激” 呼吸空间
温度与湿度调节:保持室内相对温度、湿度,可使用加湿器将室内湿度维持在 50%-60%,缓解干燥空气对呼吸道黏膜的损伤。外出时注意口鼻、颈部、胸部保暖,防止冷空气直接刺激气道。
过敏原与污染物防控:生活环境勤清扫,定期清洗床单、被套等,减少尘螨滋生。室内避免摆放盆栽、毛绒玩具等易积尘物品,可使用空气净化器降低 PM2.5、花粉等污染物浓度。过敏体质患者外出时佩戴口罩,回家后及时更换衣物、清洗鼻腔。
睡眠姿势调整:采取半卧位或侧卧位,在背部垫软枕,减轻肺部压迫,改善通气。
饮食护理:兼顾营养与气道保护
食物选择:每日摄入优质蛋白(如鸡蛋、牛奶、瘦肉、鱼肉),增强免疫力;选择梨、银耳、百合、山药等润肺生津的食物;避免辛辣、过咸食物(每日盐摄入≤5g),防止加重气道水肿。避免睡前 2 小时进食、饮酒或饮用咖啡。
足量饮水:每日饮水 1500-2000ml(心衰和肾功能不全患者需遵医嘱调整),以温水为主,分次饮用,保持呼吸道湿润,稀释痰液便于咳出。
少食多餐防憋气:避免一次性进食过饱,减少胃部膨胀对膈肌的压迫,缓解呼吸不畅。
运动与呼吸护理:适度锻炼 + 科学呼吸
运动方式:选择散步、太极拳、呼吸操等温和运动,建议每次 20-30 分钟,每周 3-5 次;同时避免雾霾、大风、低温天气在室外运动。
腹式呼吸训练:取坐位或卧位,双手分别放于胸部和腹部,用鼻缓慢吸气(4 秒),感受腹部隆起;用嘴缩唇呼气(6-8 秒),腹部内收,每日练习 3 组,每组 10-15 次,增强膈肌力量。
咳嗽排痰:先深呼吸 3 次,第 3 次吸气后屏气 3-5 秒,身体前倾,用力咳嗽 2-3 次(先轻咳松动痰液,再深咳排出),避免用力过猛损伤气道;家人可协助拍背排痰。
病情监测与用药管理:警惕急性发作信号
慢阻肺和哮喘的患者建议定期自测肺功能,若呼气峰流速较基础值下降≥20%,或出现呼吸困难加重,需遵医嘱调整用药。哮喘患者随身携带急救吸入器(如沙丁胺醇气雾剂),放置在易取用的位置,确保急性发作时能在 3 分钟内使用。
若发现以下情况,提示病情可能恶化,需及时就医:
1、呼吸困难明显加重
2、咳痰中带血或痰液呈脓性,伴或不伴随发热
3、喘息发作频率增加,或使用急救药物后症状无改善
4、出现意识模糊、嗜睡、口唇发紫等严重缺氧表现
秋分时节的慢性呼吸疾患护理核心在于 “防刺激、强防护、早干预”,患者需结合自身情况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定期复诊(建议每 1-2 个月复查一次),与医生保持沟通,确保病情稳定可控。
专家简介
唐恬恬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教职工党支部书记
专业特长:毕业于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长期从事呼吸内科临床工作。擅长呼吸系统常见疾病诊疗,关注慢性气道疾病、间质性肺疾病等慢病管理。
社会任职:广东省医学会内科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罕见病学组副组长;广东省医学会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学分会抗感染学组成员;广东省医师协会结核病科医师分会委员。
出诊安排:周一、周三全天(花都院区);周五上午(北院区)
(通讯员:叶彦良、魏子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