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导航

您的位置:首页 > 医疗技术科室 > 麻醉科

如果你选择成为一名麻醉医生 | 世界麻醉日

“滴滴滴——”

仪器重复的旋律婉转起伏,这是手术室的背景音,也是场域转换的标志。

有这样一群人,与手术室的关系比外科医生更加紧密。在手术中,破译生命的密码,走进患者的生理世界,共享每一次呼吸、心跳,竭尽全力捍卫生的权利。

他们,就是麻醉医生。

10月16日是“世界麻醉日”。在此,他们希望多一些了解、沟通与坦诚。

另类的“机长”

“整个麻醉过程像驾驶飞机,包括术前检修、术中飞行(起飞、巡航、危机处理)、术后着陆。等到患者安全无痛地醒来,顺利返回病房,我们就圆满完成了这次飞行旅程。”和麻醉打交道15年的赵阳如此形容。

2003年,赵阳怀揣着“救死扶伤”的理想,进入中山大学临床医学七年制专业学习,但因在急救中无法对患者进行最直接有效的处理而感到一丝迷茫与无力。直到某次抢救中,她目睹一位麻醉医生迅速建立人工气道、完成深静脉穿刺、精准快速地给药,一举稳住危局——那一刻,她心中豁然开朗:这就是她想成为的人。自此,她毅然转向麻醉学的专业方向,进入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她留院工作至今,目前任麻醉科副主任。

人体的精密,要求麻醉医生在“术前检修”中明察秋毫。因此,赵阳及同事们每天下午都会走入病房,对次日手术的患者进行麻醉前访视,询问患者目前的主要症状、心肺功能情况、既往特殊病史及过敏史等。看似平常的一问一答,实则是一场关乎生死的较量。当患者因对自身状况不甚了解或心存顾虑时,这场问答便升级为一场复杂的侦查。麻醉医生必须从片语只言与细微的蛛丝马迹中,捕捉到那些影响整个“飞行”安全的关键线索。

当完成“术前检修”的患者进入手术室,麻醉诱导便如飞机在跑道加速,正式开启“起飞”时刻。当麻醉药物注入的瞬间,人体可能会出现一系列剧烈且迅速的反应如血压骤降、心率波动、气道痉挛等。此阶段是风险的集结点,考验着麻醉医生的经验和技术,需要在瞬息之间稳住航向。

等到飞机顺利起飞,拔升到理想高度,就进入麻醉维持阶段。患者熟睡,生命的迹象则尽数化为监护屏上起伏的波弧和仪器的“滴滴声”。麻醉“机长”不光要破译这片数据洪流背后的生命密码,更要主动驾驭它。“手术中的刺激瞬息万变,即便是一个微小的体位变动,也可能在患者体内掀起循环的波澜。我们除了监测,更重要是调节,成为患者生命的‘总代理’。我们通过药物精确调控着患者的意识、疼痛和肌肉松弛,同时牢牢守护呼吸、心跳、血压、体温等核心生命体征的稳定,随时进行危机处理,在方寸之间兑现毕生所学。”

赵阳还记得多年前的那个夜晚,一位“凶险性前置胎盘”的产妇在胎儿娩出后,植入的胎盘每分钟失血高达500到700毫升,瞬间进入失血性休克。在家属的重托与产科同事灼灼的目光下,麻醉团队迎来了终极考验。他们争分夺秒地加压输血、稳定循环、精准调节濒临崩溃的凝血功能与内环境,产妇的总失血量高达8000毫升,为产妇输注的液体总量接近万毫升,相当于全身血液更换了两遍。最终,他们稳住了那倾斜的生命天平。这样惊心动魄的“危机大考”,几乎是每位麻醉医生的职业必修课。

当手术的航程进入尾声,便迎来了着陆,即麻醉苏醒。此刻,患者从沉睡中醒来,重新恢复自主呼吸和肌力,这段时间同样危机四伏:心率与血压可能剧烈波动,拔除气管导管后的呼吸道可能受阻等等。因此,麻醉医生的紧绷状态并未结束,仍处于高压之中,以确保这架“人体飞机”平稳触地。

“手术治病,麻醉保命”,外科医生专注于病灶的修理,而麻醉医生,则始终为整个生命系统的全局稳定与安全托底。

不为人知的全科医生

“一个优秀的麻醉医生,首先必须是一个优秀的临床全科医生。你所具备的全面临床思维与知识储备,不是你的短板,恰恰是别人无可比拟的独特优势。麻醉医生主要是靠脑袋干活,而不是只靠手干活。”麻醉科主任靳三庆主任医师——也是赵阳的导师这番话,成为了赵阳职业路上的定心丸与行动指南。

她也曾忐忑:一个临床医学专业出身的人,真能做好麻醉专业吗?

但正是这番话让她坚信自己的职业选择。麻醉绝非简单的技术操作,而是一场贯穿始终的、动态的临床思维过程。

互联网仍调侃“麻醉科医生打一针就没事了”,且不说是否真实全面,光打这一针就有很多门道。打针不仅要知道怎么打,还得想想为什么这么打,这背后是一场头脑风暴:患者的病理生理状态是什么?这一针下去会带来怎样的生理冲击?选择的每一种药物、每一个剂量,背后的依据和风险权衡又是什么?

“让抢救不发生,是我们最大的成功;为此,我们苛求当下的每一个麻醉细节。而若危机终究来临,头脑里的那份危机处理清单也能迅速出现,而且我们的团队紧密团结合作,尽力让抢救迅速和精准。”

正因为超强的心理素质和应急能力,他们会被友科call走支援。麻醉团队常常背上急救箱,马不停蹄就出发了。气管插管,建立人工气道辅助呼吸;深静脉穿刺,建立补液通道稳定循环……医院经常会接诊肠梗阻患者,他们因腹腔感染引发感染性休克,血压低、心率快、电解质紊乱,处于风暴中的飞机要想稳定飞行,麻醉医生的抢救工作在电话铃响起时已经展开。

赵阳用“静如处子”“动若脱兔”“千手观音”来形容她的同事。常态下他们以沉静的专注扫描着生命体征的变化,而且无论多急,他们都要静,沉静、稳定;危急时雷厉风行,生死界限往往只看那几秒的关键处理,于千钧一发之际力挽狂澜。贯穿始终的,是他们如千手观音般同时处理海量信息、精准协调多线的本领。

手术室里并不都是“高大上”“看不懂”的仪器,常见的听诊器也是标配,麻醉医生的听诊功夫并不亚于专科医生。

对于麻醉医生技能的认识,就像开盲盒,不停开出新花样。

成就感来自于与患者的承诺

前段时间,“请攻击我最薄弱的地方”爆火,各行各业揭露“破防”瞬间,在冒犯中敞开心扉。医生最大的软肋是患者,而麻醉科医生最薄弱的地方,赵阳认为是“对未知和隐匿风险的信息不对称”。

麻醉医生的工作,极度依赖于术前对患者全面、真实的了解。他们的“战场”在患者体内奥秘无穷的生理世界里。无论技术多高超,设备多先进,如果存在不知道的关键信息——比如患者隐瞒的术前饮水饮食情况、上呼吸道感染史、过敏史、药物服用史、未诊断的罕见遗传病,就如同在黑暗中防守,却不知道攻击会从哪个方向袭来。任何一个被忽略的细节,都可能成为引爆危机的导火索。他们的薄弱点,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无法百分之百掌控所有变量。

因此,他们希望患者足够坦诚,多给医生一点信任,毕竟偷偷吃东西都可能致命的情况下,每一条信息都是医生制定最安全麻醉方案的关键拼图。术后醒来时,他们迫切想要了解患者的真实感受,以便调整镇痛方案、优化管理措施。

有患者慕名求医,却鲜少有人是为麻醉医生之名。相较于耀眼的外科“搭档”,他们的身影在传统的叙事中总是显得模糊。但赵阳坦然处之,她说:“这份职业赋予我的成就感,远超想象。当我见证一个个生命体征一塌糊涂的患者,在我们手中被稳住,重获生机——每一天的惊心动魄,都对应着一次次将生命从悬崖边拉回后的巨大慰藉。当患者紧握着我的手,说我是这冰冷手术室里最温暖的阳光时,也让我充满力量。甚至,当患者醒来轻轻说一句‘睡一觉手术就做完了,一点也不痛’,我内心都能乐开花。”

靳三庆认为,世界就是这样运转的,总有人在聚光灯前,总有人要在隐蔽战线,都是同等重要。不管旁人怎么看,麻醉医生,从来不自轻,亦不可自轻,干了这一行,职业信念感会逐渐增强。

在手术室相对封闭的天地里,患者常会流露出最真实的脆弱与恐惧。麻醉医生所做的,远不止是麻醉和抢救,还有温柔的安慰。

“感谢您的信任,选择此次健康班机。麻醉机长将全程守护,希望我们一起圆满完成此次飞行,麻醉旅程愉快。”

(文中所有图片都来自医院提供;通讯员:张婷婷 张源泉 乐虞莹)

医联媒体特约专家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