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已成为影响我国中老年人健康的"隐形杀手"。根据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分会发布的数据,全国约有9000万骨质疏松患者,这一数字已超过德国全国人口。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50岁以上人群中,每5人就有1人患病;而65岁以上女性的患病率更是高达50%。
骨骼健康的隐形危机
今年65岁的张阿姨在一次例行体检中发现自己的身高比年轻时矮了4厘米。经过骨密度检查,被确诊为重度骨质疏松。"平时就是偶尔腰背酸痛,没想到骨头已经这么脆弱了。"张阿姨的案例并非个例。南方医院增城院区骨科陈永和副主任医师指出,“骨质疏松就像被虫蛀空的木材,外表看似完好,实则不堪一击”。
高危人群与早期信号
研究表明,女性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骨量会出现"断崖式"流失。此外,长期室内工作导致的日照不足、偏食挑食等不良生活习惯都会加速骨量流失。当出现身高缩短超过3厘米、逐渐驼背、轻微跌倒就骨折等情况时,很可能就是骨质疏松发出的警示信号。
科学诊断与预防策略
"很多人都是因为外伤导致骨折后才来医院就诊,才知道患有骨质疏松,这时候骨骼头已经非常脆弱了。"南方医院增城院区骨科专家强调。骨密度检查是临床上诊断骨质疏松的一项"金标准"。通过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医生可以根据T值准确评估骨骼状况。专家建议,55岁以上女性、60岁以上男性应每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查。
陈永和副主任医师指出:“当骨密度T值≤-2.5,或已有脆性骨折的患者,就需要启动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
“药物选择应个体化,综合考虑患者的骨折风险、肝肾功能、胃肠道状况及用药便利性。高危患者可考虑骨吸收抑制剂与钙剂、维生素D的联合治疗。”
三位一体防治方案
在饮食方面,每日摄入1000-1200毫克钙质至关重要。国家营养师协会理事表示:"一杯牛奶约含300毫克钙,一块豆腐可提供200毫克钙,同时搭配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能显著提高钙的吸收率。"
运动干预同样不可或缺。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专家建议,负重运动如步行、爬楼梯,以及抗阻训练如使用弹力带等,都能有效刺激骨骼。建议每周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的运动,但一定要量力而行,每个人体质和耐受力不一样,千万不要过度运动。
科学补钙与中医调理
“日常门诊中很多病人都存在一些补钙误区。”陈永和副主任医师指出,补充钙剂时需注意,每日总钙摄入量通常不超过1200毫克。中医理论认为"肾主骨生髓",通过食用黑豆、核桃、黑芝麻等食物可以补肾壮骨,日常可以适当食用。
跌倒预防至关重要
对骨质疏松患者而言,预防跌倒就是预防骨折,对于中老年骨质疏松人群非常重要。建议家庭环境中应安装夜灯、防滑垫,穿着防滑性能好的鞋子,这些细节能有效降低跌倒风险。
(通讯员:陈永和、刘进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