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支援海珠封控区核酸采样突击二队副队长 郑杰 2022年11月22日
我叫郑杰,是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康复科的一名治疗师,刚度过29岁的生日,来势汹汹的广州疫情让我“奔三”的这年开始得不平凡——11月15日晚,我参加医院组建的核酸采样“突击队”前往海珠封控区执行核酸采样任务,我是这支“突击队”的副队长。
在疫情面前,我是个“老兵”:曾在白云区疫情严峻时毫不犹豫进驻封控区承担了大量核酸采样工作,一年内也多次执行广州各区的核酸采样任务。年轻气盛,我更是医院的“年轻力量”,得知医院正在紧急组建一支“突击队”,深入海珠封控区,我二话没说就报了名,几乎同时,我动身回家收拾行李。
79人的队伍在当天晚上就火速集结完毕,出发的时候已是深夜,我和“战友”们都穿着火红的队服,颜色像黑夜里的炬火一样,我亦是其中一支,“我们团结到一起,一定能将这蔓延的疫情‘烧’得干干净净!”我心里默默地想。
身穿火红色的队服,我们从医院集合出发
多次参加支援,我积累了不少一线实战经验,所以这次由我来担任突击队的副队长。“队长”于我而言不仅仅是一个头衔,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深入一线,我面对着疫区人民殷切期盼的目光,回到“基地”,我肩负着队员同伴交予后背(当两人能在战斗中把后背交给对方,那就是最高的信任)的信任。
“全副武装”,我们一起奋战在前线
每天天还没亮,我们就要整装待发,套上密不透风的防护服,背好采样管,带着消毒用品,深入封控区进行高风险人群的核酸采样工作。城中村窄小的巷子,我们用双脚一步一步丈量,密集的楼栋,我们一户一户采样。最紧张还是接到“追阳”任务时,这是一场与病毒抢时间的比赛。一旦接到通知,无论我们是在吃饭,还是在睡觉,“追阳”小分队都会立刻化身“夸父”,第一时间赶到,为混采异常人员进行单管检测,及时阻断疫情传播。
夜晚,在奔波劳累了一天的队员们睡下后,作为副队长,我开始安排第二天的工作计划、清点物资和分配任务。“这一份是给第一组的,他们明天任务比较重”“有几个队员身体有点不适,明天要注意一下”……完成工作梳理和物资整理已经是凌晨了,虽然休息三四个小时是常态,但能和大家一起每天奋战在一线便是对我最大的鼓舞,我知道,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们身上扛着遏制封控区疫情蔓延的责任,我们身后站着无数支持着、期盼着的人民,我始终没有忘记出发当晚便笼罩在心头的强烈信念:我们是一支支火把攒成的篝火,我们要照亮这被疫情笼罩的黑夜。
城中村窄小的巷子,我们用双脚一步一步丈量
睡前,看到白天同事在微信上发来的关心,我敲下回复:“我们再快一点,疫情可能就早点结束,大家团结一心,早日抗疫胜利一起打火锅!”回复完我很快就坠入睡梦,明天还要早起继续采样工作......
(通讯员:黄睿、沈丽娜)
-
-
同心抗疫,分秒必争!3天986名逸仙“大白”支援核酸采样工作
与病毒赛跑,逸仙人分秒必争!4月8日晚至4月11日,接到上级核酸采样支援任务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在短时间内火速集结,派出医务工作者986人次组成应急核酸采样医疗队,赴广州各区支援大规模核酸检测工... 详细»
-
-
省医核酸采样队出发支援增城核酸采样!
6月5日下午,广东省人民医院派出第一批50人的核酸采样医疗队,支援增城荔城区增江街的核酸采样。 详细»
-
-
【抗疫日记】抗击疫情,我们在病区战斗
2022年11月24日,天灰蒙蒙的,时不时飘点小雨,我们组刚刚上完闭环以来的第一套夜班,迎着轻柔的微风和略带凌冽的寒意,回到了闭环隔离的酒店,每个人脸上n95压出来的印子还久久未消,眼圈下的乌青也透露... 详细»
-
-
核酸采样现场的感动:广州疫情会过去,广州会好噶!
6月5日,南方医院支援白云区的核酸采样工作仍在继续。许多市民朋友看到医护人员这么辛苦,也用各种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心意:蛋糕店老板得知医生生日加送了一个蛋糕~小朋友为医护人员送来自己的画作~周边居民分别送... 详细»
-
-
中山三院再派员支援核酸采样:为抗疫尽一份力,广州加油!
6月5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再次分批派出676人次支援广州天河区、黄埔区、南沙区及中山大学东校园的核酸采样工作。截至6月4日24时,中山三院已累计派出支援核酸采样医务人员1038人次,合计完成采样2...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