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陈柳丹 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针灸科
秋燥是中医学术语,指的是秋季气温干燥,气候变化大,容易导致人体津液不足,出现口干、咽干、皮肤干燥等症状。在中医理论中,人体的津液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津液的充足与否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
秋季气温开始逐渐下降,空气也变得干燥,这种气候条件会加速人体津液的蒸发。而此时,人体的津液在中医理论中正处于相对不足的状态,因此在秋季容易出现口干、咽干、皮肤干燥等症状。而且秋季气温忽冷忽热的变化,也容易导致人体的津液失调,进一步加剧了秋燥的症状。
秋燥对一些人的身体健康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比如老年人、儿童、患有干燥性疾病的人,对秋燥症状更为敏感。因此,在秋季,人们需要特别注意保护身体津液,防止秋燥的发生。
预防秋燥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多喝水:适量的补充水分有助于保持体内的津液充足。
2.防止过度运动:秋季运动量适当即可,过度运动会加速津液消耗。
3.注意饮食:多吃一些滋润的食物,如梨、百合、芝麻等,有助于滋润身体。
此外,中医治疗上还有一些调养方法可以有效改善秋燥的症状。比如中药调理,针灸推拿等。在秋季保持身体津液的平衡,有助于减少秋燥对身体的不良影响,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和适应能力。
-
-
秋燥的症状
秋燥是指在秋季气候干燥、温度下降的情况下,人体出现的一系列不适症状,通常包括口干舌燥、喉咙痛、皮肤干燥、鼻塞流涕等。1.口干舌燥:由于秋季气温下降,空气中的湿度也随之降低,导致口腔黏膜和舌头失去水分,... 详细»
-
-
秋燥是什么
秋燥是一种中医理论中的病症,通常发生在秋季。随着秋季的到来,气温逐渐下降,空气中的湿度也随之减少,导致人体和环境都变得比较干燥。秋燥是一种常见的气候现象,也是与秋季有关的一种特殊气候现象,容易引起一系...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