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也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通常出现在公历的7月22日至24日之间,被称为“炎热巅峰”,正值盛夏三伏天。
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20°,是全年气温最高的时期。今年的夏天格外炎热,多地气温达历史新高,广东地区在这段时间里,湿热气候尤为明显,高温闷热,人体容易出汗过多、脾胃失调、心气耗损。
中医养生讲究“顺应天时,天人相应”,通过饮食、穴位、作息等多维度调理,既能清热解暑,又能养护阳气。本文结合广东地域特色与中医理论,为您科普大暑节气养生的科学方法。
一、大暑节气特点:湿热交蒸,养生需“清暑护阳”
科学解析:大暑期间,广东天气高温与雨水交替,空气湿度大,形成“湿热交蒸”的气候
特点。中医认为,湿热易侵袭人体,导致毛孔张开、汗出过多,耗损阳气与心气。
此时养生需兼顾“清热解暑”与“养护阳气”,避免贪凉伤脾,同时注意心神安宁,
预防“精神中暑”(情绪烦躁、失眠等)。
关键点:
l防暑湿入侵:减少淋雨、避免久居潮湿环境。
l护阳气:避免过度贪凉(如冷饮、空调直吹)。
l安心神:保持情绪平和,避免“心火”过旺。
二、饮食调养:清暑祛湿,药食同源
科学原理:广东人擅长利用本地食材与中药材,通过“药食同源”达到养生效果。饮食需
兼顾清热、祛湿、健脾,同时避免寒凉伤正。
实用指南:1. 清热解暑,甘淡为主
l推荐食材:冬瓜、荷叶、赤小豆、薏苡仁、茯苓、莲子、百合、西瓜、绿豆。
l经典汤品:老冬瓜荷叶汤(清热利尿)、绿豆汤(解暑解毒)。
l特色食俗:食用“仙草”(凉粉草)制成的烧仙草,清凉解毒,消暑生津。
2. 健脾祛湿,温养中焦
l温脾食材:糯米艾粑(艾草温脾阳、祛湿邪)、陈皮(理气祛湿)、鲤鱼(利水)。
l推荐食谱:可食用芡实、南瓜、陈皮、鲤鱼等,如薏米陈皮鲤鱼汤(薏米、陈皮、冬瓜、鲤鱼),健脾利湿,理气调中。
3. 科学避忌
l少食热性食物:荔枝、榴莲等易上火,可搭配盐水或清热食材食用。根据中医理论,这些食物属于温热性质,过多食用易导致体内阳气过盛,从而引发上火症状。
l慎用寒凉:冰镇饮品易伤脾阳,建议温热或常温饮用。中医认为,脾喜燥而恶湿,过多摄入寒凉之物会损伤脾阳,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
4. 日常茶饮推荐
l伏茶:金银花+夏枯草+甘草,清热利湿。
l藿香荷叶茶:鲜荷叶、广藿香、绿茶冲泡,代茶饮,清暑化湿,芳香醒脾。
三、穴位保健:简单按摩,调脾祛湿
科学依据:中医经络理论认为,按摩特定穴位可调节脏腑功能,促进气血流通,达到祛湿养阳的效果。
实用穴位:1. 地机穴:健脾祛湿
l定位:小腿内侧,内踝尖与阴陵泉连线下3寸。
l按摩方法:拇指按压3-5分钟,每日1次,缓解腹胀、水肿。
l作用:强化脾胃运化,促进湿气排出。
2. 曲池穴:清热排湿
l定位: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时凹陷处。
l按摩方法:拍打或揉按1-2分钟,促进大肠经排浊。
l作用:清热利湿,缓解湿热导致的烦躁、口干。
四、起居调摄:顺应天时,科学避暑
科学建议:1. 作息规律
l夜卧早起:晚睡不宜超过23点,早晨6-7点起床,午休30分钟养心神。
l避免熬夜:损耗阳气,降低免疫力。
2. 防暑避湿
l外出时间:避开正午烈日,穿戴透气衣物(如棉麻材质)。
l空调使用:温度不低于26℃,避免直吹,室内外温差不超过5℃。
3. 适度运动
l时间选择:清晨或傍晚散步、太极,避免大汗淋漓。
l运动强度:微微汗出即可,及时补水防脱水。
五、传统习俗中的养生智慧(广东特色)
科学解读:广东大暑习俗不仅是文化传承,更蕴含中医养生逻辑。
1. 饮伏茶:清热共享
l做法:社区或公共场所免费提供金银花、夏枯草煮的伏茶。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作用,而夏枯草可以清肝泻火、明目。
l作用:清热解暑,预防中暑,传递健康理念。
2. 晒伏姜:储备温阳之力
l做法:大暑期间晾晒生姜切片,秋冬煮汤。
l科学原理:生姜温中散寒,夏季晒制吸收日光阳气,增强温通效果。
3. 吃荔枝配盐水:补心脾防上火
l传统做法:大暑吃荔枝,浸盐水后食用或荔枝壳煮水。
l科学解释:荔枝性温,补心脾但易燥,盐水中和其热性,平衡体质。
4. 划船等水上运动:强身调心
l健康益处:全身运动促进气血循环,水上活动清凉消暑。
l注意事项:防晒、防暑,运动后及时补充水分。
六、精神调养:心静自然凉
科学依据:高温易引发“精神中暑”(烦躁、焦虑),影响身心健康。中医强调“心静则身凉”。
实用方法:
l冥想静心:每日10分钟冥想或深呼吸,缓解情绪。
l音乐疗法:听舒缓音乐,调节心神。
l清心食材:莲子、百合、麦冬,搭配菊花茶,清心火。
七、冬病夏治:三伏贴的科学应用
科学原理:大暑属三伏天,人体阳气最盛,此时“冬病夏治”事半功倍。
实用建议:
l适应症:风湿、慢性咳喘、体虚易感等寒性疾病。
l方法:三伏贴(中药贴敷穴位)+ 艾灸(温通经络)。
l提醒:需在专业中医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操作。
八、中医提醒:防暑护阳,平衡是关键
核心原则:
l防暑勿贪凉:忌冷饮过量、空调低温,避免寒湿内侵。
l养阳不助火:温补食材(如生姜)需搭配清热物(如冬瓜),防燥火内生。
l因人而异:体质不同,调养方法需调整(如阳虚者可多晒太阳,湿热体质者侧重祛湿)。
《黄帝内经》中“天人相应”的养生智慧为传承千年的养生精髓,愿每个人都能用中医智慧,安然度过酷夏,盈孕健康之气!
(通讯员:安俊婷)
-
-
健脾祛湿按摩哪里
健脾祛湿按摩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治疗方法,可以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和部位来调理身体的脾胃功能,消除湿气,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在中医理论中,脾胃是人体的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也是平衡体内湿... 详细»
-
-
健脾祛湿的中药
脾主运化,喜燥恶湿。湿邪侵犯人体,最易伤害脾阳。脾阳振奋,脾脏运化水湿的功能才会恢复正常。因此,健脾是祛湿的关键。以下是一些具有健脾祛湿功效的中药:1.白术:白术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术的根茎。味苦、... 详细»
-
-
祛湿健脾的食物
湿气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环境或身体内部的潮湿,阻碍了气血运行,导致身体不适。如果体内湿气过重,容易引发各种健康问题,如疲劳、消化不良、关节疼痛等。因此,祛湿是很多人关心的健康问题。祛湿健脾的... 详细»
-
-
张仲景健脾祛湿的方子
老一辈人都会告诫儿女,洗脚的时候都要将脚擦干,不然就会导致湿气侵入身体,随着年龄的增长,长期下去就会导致疾病的出现,这种说法是有一定根据的,现在很多人的体制都在发生改变,大多数人体内都会有湿气,主要与... 详细»